木都嘉義 阿里山林業寶藏
阿里山世界遺產協會理事 李玉山:「日本人統治台灣,然後他們到阿里山發現有這麼多很特殊的木材。早期是說有七種,那現在歸納下來剩下其實是六種,台灣就佔兩種。在那麼高的阿里山要把原木運下來不容易,所以才建這個阿里山鐵路,那連帶的就整個林森路,就近要取材的方便,所以整個就興盛起來。」
嘉義,擁有產育豐富資源的阿里山,山林滋養出樹木,而這些千年大樹,又孕育出山下的木材聚落。在台灣經濟正蓬勃發展的時期,嘉義擁有許多將原木加工成木材的「製材所」,師傅們手工將大塊原木切成片,這些木料,不僅撐起當年台灣人的屋樑,也撐起當時台灣的經濟。
順益木業第二代負責人 顏維德:「因為北門驛就是在我們嘉義市的林森路,從林森路開始就往火車站的前面,這些已經飽和了之後,它就又往後驛那一邊,後驛就是後車站,我們之前還有講一個名字叫做北港車頭。」
隆盛木業經營者 呂育賢:「因為在那個時候台灣的經濟正在起飛,木頭這個需求是很旺盛的。所以在雲林那一帶很多人他們都會來嘉義做木頭,或者是在當地做木頭。因為嘉義又靠著阿里山,所以原料比較充足,這就是為什麼那時候嘉義的木業會那麼興盛的原因。」
製材工廠 木頭的蛻變之地
這裡是隆盛木業的工廠。他是呂育賢,幾年前和大哥回到嘉義接下父親的製材工廠。四、五十年前,這裡是由許多製材行共同承租的廠房,如今,廠房內僅剩下隆盛木業仍在運營。
隆盛木業經營者 呂育賢:「工廠大概可以分四區。第一個就是這邊的儲木廠,這邊儲木場主要的功能,就是我們原木回來之後會把它放到這邊,吊到這邊來。儲木場旁邊是大剖的設備,我們會把原木切割成客戶要的尺寸、長度,然後再把它用天車吊上去那個材車裡面做大剖的動作。那他會針對客人要的尺寸,先去把原木做初步的切割,切起來他也是比較大料,像這樣,像這樣比較大料的狀態。」
隆盛木業經營者 呂育賢:「這樣子大塊的木料其實還是太大了,所以我們會再把它送到小剖機這邊來。小剖機這邊就會再針對剛剛大剖剖出來的木料,去做再細部的切割,主要是定寬跟定厚。小剖這邊主要會有兩位師傅,一個是鋸頭,一個是鋸尾。他的難度在於,第一個鋸頭他要一直去變換那個尺寸,那個要很熟練。第二個是鋸尾他要去拉,一個推一個拉,所以他要拉得很直。他有時候拉那種三米多四米多的,都要拉得很直。」
隆盛木業經營者 呂育賢:「嘉義的師傅我覺得在製材這方面會比較厲害,我覺得一方面是經驗,因為以前早期的木料還是以嘉義散出去的量會比較多,所以人家老一輩的都會說嘉義是『材岫』,就是木材的巢穴『材岫』。以木料來講,在台灣的話都是手工,在國外其實是機器,機器會比較多。」
順益木業第二代負責人 顏維德:「我的童年都是在工廠裡幫忙,因為早期那時候,算是我們那個木材工廠也還正在起步,所以就是需要幫忙。因為有那段時間,讓我覺得木業這個行業其實它是一個很辛苦,然後它是不用用太多的你的思考,沒有太多的讓你有一個很發揮的空間。」
這裡是順益木業的製材工廠。一開始由第一代的老闆顏朝順踏入製材產業,到第二代負責人顏維德,慢慢將事業跨足到家具製作,近年來更發展觀光工廠,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民眾認識國產材及製材過程。
順益木業第二代負責人 顏維德:「後來思考過,我們想說我們的木材裡很多很獨特。就是在根部,很特別。那我們是不是也可能把這些再變成其他的東西,所以那時候我就去買一些工具,把這些奇木的根部做成桌椅。在做這種桌椅的時候,還很多邊角料,後來就想說,不然摸索,用榫接的技法,去做一個家具出來。」
順益木業第二代負責人 顏維德:「然後在做家具的時候,因為木材又更少,慢慢漸漸已經變少了。你用木料用到最後的時候,真的體會到木材真的被我們用的已經差不多了。然後想說,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有一個回饋,回饋一個,給大自然也好、給這一些木材也好,讓人家一起來認識這些木頭、了解木頭。這個早期就是,一開始是倉庫跟做家具的工作,這間都是。後來就是慢慢地挪出空間,慢慢去建造一個愛木村,讓人家認識木頭這樣子。」
現代化發展 危機與轉型
傳統的製材工廠歷經了兩代之間的傳承和經營,在這四、五十年間,嘉義的製材產業又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順益木業第二代負責人 顏維德:「現在嘉義的製材所僅剩的,從興盛時期的三百多家,到目前剩不到二十家。我們社會在進步,一直在進化,所以很多的東西已經被取代了。經過幾十年的時代,我們嘉義市的變化已經很大·。」
順益木業第二代負責人 顏維德:「它已經變得熱鬧了,所以這些都變成商店,這些店家也面臨一個問題:木料的短缺。再來是說,空間有的已經不足,這邊又有很多的生意可做,所以他不用靠這個木業去營利。然後就,就會慢慢減少。」
隆盛木業經營者 呂育賢:「那原本也是我們,我父親想要退休了。那我和我大哥是想說,這樣一個四、五十年的產業就這樣收起來很可惜,我們就想說我們回來幫忙、回來接。」
隆盛木業經營者 呂育賢:「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啦,當然他不需要太累,交給年輕或新一輩的去做。只是他有一些竅門他還是要跟我們分享,跟我們說我們哪邊可以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去做改善。那其實對我們來講我們的責任,除了把傳統這一塊做好以外,新的這條要怎麼做?我們現在認識到的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東西?其實這是我們現在的責任。」
風華依舊 木都記憶永流傳
愛木休閒觀光工廠(順益木業) 顏維德:「木材對我們社會環境是不可能會少掉的。所以木材很多是不可以取代的,像我們要裝潢,一定也是要一些木頭啊,才會一種溫暖的感覺。你那個家具,也不一定都是要用一些合成的啊,實木的這個才是一個可以傳承、做一個很價值的一個家具傳家寶,也是都要用木頭。像我們那個廟,蓋廟一定要用木頭,不可能用其他的。」
隆盛木業經營者 呂育賢:「我覺得一個產業由盛一定會到衰,那當然由衰也會慢慢、大家會慢慢去做轉型或改變,然後再把它慢慢提升上來。嘉義市的木產業到現在,我覺得其實大家跟市場有個供需平衡點後,大概不會再往下掉。畢竟木頭我覺得是個生活的日用品,那這樣子衰退好不好,其實對我來講,我會覺得這就是符合環境的需要。廠商們、店家們、或者是老闆們,大家要自己去做下一步的思考或轉型。」
製材所幾十年來走過嘉義木業的興與衰,面對環境變化而逐漸式微的處境,無論是堅持本業或尋求轉型,都乘載著嘉義百年來的木都靈魂。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