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絨推動批判教育學與靈性領導中心
民國六十五年皈依星雲法師的王秋絨,自己有批判教育與靈性領導的專長,九十八年六月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鄒川雄及該所教授十三人,經過系所務會議討論後成立「批判教育與靈性領導中心」。
批判教育談的是教育的任何現象,包括學生、老師、教育事實,透過合情合理的反省,改變扭曲的概念,讓自己有自信、能自主,讓教學品質更好,讓學生也能自主、自信。
以往的教育強調的是理性,強調的是「應該」,在威權的年代,學生如果有負面情緒,像是撒野、生氣、忿怒,對老師無理,通常會受到更強硬的方式壓制,但在後現代強調的是對學生情緒、情感的關懷,對情緒的尊重。
南部的教育族群相對於北部較為弱勢,進修的管道受限,進步的空間有限,鄉下的老師又有學生減少的壓力,不少的老師不能快樂的教學,也因為學生的行為太「大條」,老師無奈無能,沒有辦法教導這樣的學生,聽任學生自生自滅。這樣的不安不但會帶給學生,更會因為自己的焦慮,沒有了自主、自信。透過中心的學習可以使自己「增能賦權」,增加專業能力,讓自己有權力、有信心、能自主、有能力的去教育學生。
王秋絨老師的在職進修是充滿趣味性的,她以戲劇治療、教育劇場、一人一故事劇場,幫助老師有高級同理心、團隊精神、創造力、想像力。例如一人一故事劇場就是我說我的故事,我說我的感受,而後Play back由成員演出,從中回溯故事的內容,沒有任何教條卻在故事中看到了問題所在,讓自己有反省的機會達到治療的功能,促發了自信與自主,把自己整理得更好,讓教學品質更好,也幫助學生有了自信與自主。她也以劇場形式讓「腦中警察」出現,以有趣的方式檢查出扭曲卻被認為合理的東西,讓老師具有在行動當中、教學實踐情境當中,反省並改變產生新的行動能力,讓我們的社會達到「互相尊重的相互主體性的世界」,也就是人格權的均等社會。
後現代講的是什麼都解構、什麼都打破,是反理性的,是忠於感受、忠於情緒的,是自我為中心的。教育工作者對這種現象感到憂心,希望以正向的、被修正的後現代,尊重學生的情緒、接納學生的情緒,去關懷感情,跟現代性的關懷理性相結合,有理性也有感性,不只是破壞性的負面情緒而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