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傳遞生命的新火種 專訪器官移植協調師 黃雅蓮

2020/11/25 12:00
3,484次瀏覽 ・ 19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 黃映融、古子佳 / 台中報導】

走進協調師的人生

目前任職於中國醫藥學院已滿五年的器官移植協調師「黃雅蓮」,自長庚大學護理系畢業後,在國泰醫院急診室任職八年,後來自覺護理師壓力太大,生活作息不正常,但又喜歡有變化性、挑戰性的工作,所以經過資格認證之後,便開始加入中國醫器官捐贈移植團隊,擔任協調師至今。

大多數人對於「器官移植協調師」這份職業不是很了解,它是串連移植流程的一線人員,隨著台灣器官移植醫學的進步,器官移植協調師也逐漸受重視,根據移植流程不同任務,再細分為「器官移植協調師」和「器官移植勸募協調師」;台灣的器官移植協調師,有分「護理體系」跟「社工體系」,因應每家醫院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出身背景,例如像中國醫藥學院就是要求有護理師執照及護理背景,但是都必須領有證照,且每三年再進修換照一次。

穿針引線 二十四小時ON CALL

協調師工作內容主要是在病患符合捐贈條件時,醫師會啟動通報並且告知病患狀況,好讓團隊評估病患是否適合做捐贈,再向家屬說明器官捐贈、腦死判定流程以及陪伴安撫家屬的情緒等等,若家屬同意捐贈後,再執行器官分配及協調醫院內或是醫院之間等待的受贈者,提供器官留給更多人的可能性,器捐協調師是個穿針引線,隨時在搶時間的工作,要二十四小時On Call,如果還沒有家庭的話都還可以撐著,有家庭的話除非家人願意協助,也是有擔任十幾二十年的資深學姊,必須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捨協調。

根據黃雅蓮協調師的分析,以她工作經驗所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溝通」問題,當下該如何去對悲傷的家屬啟齒這件事,很多案例都是很刻骨銘心的,因為每個家庭做決策的點和悲傷歷程都很不一樣,協調師透過聽取別人的建議和自己的努力,學習溝通的技巧,讓家屬知道協調師不是要來搶器官,而只是想成就一件善事。其次,偶而會遇到捐贈者生前有簽器捐卡,但家屬因為不捨而不願意捐贈,導致協調師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國註記健保卡是自己的事情,可是決定權卻是別人,即使跟時間在拔河也要有耐心,因為急的話就變成禿鷹了。

工作外的另一種使命感

協調師在器官捐贈後,程序上會把大體弄到很完整的狀況,再交付到家屬手上,有些家屬會覺得器捐後大體肚子塌陷,他們曾經想出一個方式,讓家屬自己手縫布器官,把每一個家屬縫的成品填塞進去,使家屬覺得安心,不再有被剝奪感。

在處理個案時,有些人不懂為什麼中國醫院的協調師要一直待在醫院,黃雅蓮協調師表示,從器官捐贈、兩次腦死判定、分配器官、進開刀房到結束,這過程很長,需要一直聯絡,她曾經有三十幾個小時沒睡覺的紀錄,有些醫院的協調師是不進開刀房,只負責聯絡好就離開了,可能從以前跟著學姊時,就是留守到底,因為中國醫這方面人力有限,所以在捐贈歷程結束之後,協調師跟醫師一起向家屬鞠躬致謝才會離開,表示他們對整個器捐過程的重視與感激,她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台灣其實勸募的成效並沒有歐美好,因為歐美是默許政策,但我們是自己意願,所以經常有老一輩家屬違背捐贈者心願的決定出現,導致器捐困難重重,期許未來台灣能學習歐美的政策,讓捐贈者可以遺愛人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