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餐廳與動物認養 幫浪浪找個家
【記者 許郁欣/台中報導】
位在台中市北區的一間餐廳Home cafe,裡頭不只提供美味的餐點,也在幫一群等待送養的貓狗們尋找屬於牠們的家。店鋪的二樓規劃舒適乾淨的認養區,提供民眾和這些毛孩互動的機會,讓有緣人帶牠們回家,鼓勵教養不棄養、推廣領養代替購買,而且經營者也不接受捐款、以餐廳的營收支撐陪伴這些浪浪們等家。
客人可以至二樓的寵物認養區和毛孩互動。(攝影/許郁欣)
從訓練師到開店 投入救援工作十餘年
創辦人林孟勳在開這家餐廳前原本從事訓練師的工作,後來開始協助收容所運送貓狗給那些想要領養但沒有時間去收容所的人,或是把即將要被安樂死的浪浪載去合作的園區,後來越救越多開始想要幫牠們安置,最後發現安置是最難的,所以才開了這間寵物認養餐廳。
救援一隻貓狗從醫療、安置到送養,包含看醫生做基本的血檢、生化檢查、結紮後住院及日常開支需要花費近3萬元,如果遇到願意幫助的醫生也要花費7千多元。「但我能救的狗數量也有限,救到沒位置照顧我也會花錢去給中途照顧,一個月大概4500元,如果半年送出去的話六個月就2萬7千元了。」林孟勳說,他不會主動去看哪裡有狗需要救援,因為狗永遠大於他的能力,救到的狗都是看緣分。
林孟勳表示,經濟壓力是一直以來的問題,一年大約超支五十萬元,店裡的生意很不穩定,所以必須要去衡量怎麼讓這間店繼續走下去。有時候生意不好加上各方面的問題會覺得疲憊,要怎麼從低谷往上爬,如何保持熱情不被消滅是最大的難題。「我現在就是處於這種狀況已經一年了,正在往上爬,現在有比較好一點了。」林孟勳說,這可能跟有小孩有關,因為要轉移很多能量在家人身上,剩餘的能量再處理店裡的事,能量不夠就會產生一種無力感,雖然有時候這些貓狗可能會消耗很多能量,但抱抱牠們、陪牠們散步,其實就變成牠們在幫自己充電。
店裡的浪貓正在跟林孟勳撒嬌討抱抱。(攝影/許郁欣)
寧願毛孩送養慢 也不願再次流落街頭
林孟勳開店至今已經送養超過250隻貓狗,店裡審核領養的門檻很高,送養一隻狗可能要花半年以上的時間。一般收容所中品種犬就會很多人搶著要收養,例如鬆獅、臘腸以及吉娃娃……等等,但林孟勳幾乎不收品種犬,想要幫助那些比較難送養的非品種犬。和客人談認養需要談很久,除了要有經濟能力以外,也要確認領養人是否能花時間陪伴。狗狗每天需要出門散步兩次,很多人因為沒有時間遛狗就會造成狗狗的性格比較焦躁不安。
「所以我們店的認養成功率非常高,我們談的時候談得很辛苦很累,但這是對認養人還有被認養的狗狗的重視。」林孟勳說,喜歡狗是一回事,但有沒有辦法照顧好牠又是另外一回事,飼養寵物會有很多問題,希望飼主是會解決問題,而不是遇到問題就躲避。
在四樓還有一些沒有開放見客的狗狗,有的癱瘓、有的體型大、有的年紀大,比較難找到適合領養的飼主,這些都是林孟勳自己留著照顧的浪浪,其中兩隻比較特別的是獒犬,「因為體型比較大,很多人怕被攻擊,會比一般流浪狗還要可憐,那我有這個空間、有能力我就會去救援。」林孟勳說,每天只有半夜可以帶牠們出去散步,白天也會盡量抽空上來陪伴牠們。
林孟勳細心照料的兩隻獒犬。(攝影/許郁欣)
零安樂政策上路 仍需更多配套措施
2013年流浪動物的紀錄片《十二夜》上映,喚起台灣人關注流浪動物議題,催生了2015年《動物保護法》修法,刪去公立收容所對12天以上流浪犬貓執行安樂死的規定。但2017年二月零撲殺政策正式實行後,卻造成收容所流浪動物數量暴增,因為法條規定隨意棄養動物將會被開罰,民眾趕在政策實施之前大規模棄養,而政府卻沒有任何配套措施。
林孟勳談到以前認識桃園市新屋收容所的園長簡稚澄,她因為承受不了收容所的超收壓力,在2016年的時候服用安樂死藥物自殺,當時簡園長有跟桃園市政府反映這件事是不合理的,末端的資源、人力不足,繁殖場源頭又沒有管制的情況下導致流浪動物越來越多,讓收容所壓力過大。「流浪動物的問題似乎沒有解決,牠們只是沒有被安樂死,被咬死或生病到死,零安樂死真的沒有比較好。」林孟勳說,簡園長做的事情會讓他們銘記在心,她會一直活在大家的心中。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