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嘉怡、徐嘉璟、林昕璿綜合採訪報導】電話鈴聲響起,觀眾用麥克風代替話筒,呼喚樂團來到現場表演,重現過去的那卡西場景。北投溫泉博物館22周年館慶10月31日登場。系列活動透過《北投溫泉再相浴》展覽,推廣北投溫泉文化。此外,主辦單位更與在地那卡西樂隊合作,藉由現場表演,讓民眾接觸在地特色音樂。
那卡西這種音樂演奏形式,與北投的溫泉發展背景密不可分。在過去,不斷移動於溫泉旅館包廂間的歌手和樂師,會接受客人點歌並為其伴奏,這樣的演出模式被稱作「那卡西」,正是日文「像水一般流動職業」的意思。以往北投當地旅宿業帶動餐飲需求,因此產生相應的酒家菜文化與那卡西表演。溫博館館員陳政達說:「在台灣講到那卡西,可以連結到北投,是很明確可以聯想到的事情。」
那卡西最初的演出方式,是由木吉他手自彈自唱。後來,漸漸加入鼓手和琴師兩種主要角色,形成三到五人一組的編制。隨著科技進步、電子樂器的產生,觀眾有了更多元的音樂體驗,連帶促成那卡西文化的轉型。然而,這樣的轉變卻也同時造成傳統樂器演奏者被取代的現象。那卡西樂師周健龍表示,當電子琴逐漸進步,除了具有多元音色,各式音色呈現也趨近原有樂器,鼓手角色也因此慢慢被取代。
不僅如此,受到政策影響,北投溫泉產業逐漸沒落。以往政商人士交際應酬的溫泉旅館,也漸漸轉型為以觀光為主的飯店,加上電子音樂和卡拉OK的興起,昔日那卡西的榮景不再。時至今日,即便年輕人想學習那卡西,也沒有完善的環境讓他們磨練,想傳承那卡西文化的精髓,更是難上加難。
目前,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有開設那卡西的教學課程,不過,「北投說書人」創辦人林智海吐露,即使有這樣的教學課程,現在的環境仍缺乏讓學生實際磨練的機會,「像這樣子的比較即興的演出,其實它也需要有機會去磨練。」在難以訓練學子臨場發揮能力的時空背景下,技藝延續與產業復興難以實現。
台灣的那卡西文化起源於北投,是當地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當社會的娛樂型態改變,觀眾及表演場次都大幅減少,樂隊難以維持生計。有鑑於此,溫博館希望透過此次館慶,展現在地的那卡西演奏樣貌,期望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這項文化,也讓民眾體驗道地的北投風情。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