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的來臨,耕耘機逐漸取代了耕牛在田裡的身影,人牛情誼也慢慢的被淡忘。宜蘭有一所牛頭司耕牛小學堂,致力於保存這項傳統,以推廣耕牛文化為目標,希望喚起農業時期台灣人對耕牛的記憶。
牛頭司共同負責人沈國源提到,荷蘭當時來台灣的時候,最開始設立牛頭司,可是台灣當時還是用人力在種植,是很沒有效率的,所以想要用耕牛來做這件事情,他們引進了耕牛之後,台灣農業的的產值才開始慢慢地越來越大,這些都是靠牛隻來耕種跟運送的,所以整個牛在台灣跟台灣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
耕牛友善循環法 提倡牛糞再利用
園區將廢棄魚塭改造為耕牛文化復育場所,並創立耕牛循環農法,強調田地、牛耕、牛糞與農業廢棄物的良善循環。牛糞不僅是農作物的最佳天然養份,對環境也是零汙染,相比農耕機械無法耕到之處,對耕牛來說卻不是問題。
牛頭司共同負責人黃勁凱強調:「牛有一個農具他叫蓋平子,他可以讓整個農田刮平,會把田地弄得比較平衡一點,不會那種比較高低不平,這也是他的優勢,然後我們是以早期從農村的那個架構去發想,然後發現其實他跟現代的永續產業接軌起來他是很有相關性的。」
實踐環境教育 推廣壯圍在地發展
牛頭司多年來致力於推廣地方創生空間營造,並與宜蘭縣政府聯合推動歸真綠領人才計畫,集合在地農民協力發展在地食材,並推動友善土地的新農業,深化與學校的合作,建立起地方文化的創新發展。
黃勁凱表示還是希望讓大家更能理解人跟牛之間的關係,因為他是大型動物,曾經跟你我是很密切的,希望大家對牛隻上有更多的了解,我們跟牛之間可能會產生一些農事的活動,可以讓更多人一起參與,之後會有自己想要跟動物跟環境融洽的相處方式,是他們可以自己去發想的。
保存畜耕文化 培養人牛情誼
僅管牛耕不再是現代社會的耕作模式,牛頭司學堂依舊希望透過教育與宣導,讓逐漸沒落的農業文化,再度被人們重視。
沈國源真心期盼透過不斷的努力,未來是不是真的有一個耕牛專區,整個裡面專門用牛在耕作,把現在做的事情把他擴大,讓更多人能夠看到這件事情。
淡江新聞 魏岑伃 鄧心怡 採訪報導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