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Remaining Time -0:00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關於楊梅的開墾史,
清朝乾隆年間先民墾團沿社子溪而上,來到這裡時看見滿山遍野的楊梅樹,
又地勢受社子溪貫穿而形成凹地,客語稱為「壢」因而稱此地為「楊梅壢」。
先民來台開墾,會從原鄉帶著他們的信仰渡海而來,三官大帝是客家族群的重要精神信仰,
因此來楊梅開墾的先民,便帶著三官大帝的香旗,做為精神和心靈的安定力量!
楊梅壢的開墾早先有古達先落腳營盤下、古氏四兄弟在上田及田心子一帶、
鄭大模在水尾及隘口竂發展,鍾氏入墾埔心一帶‘以及後來的諸協和墾團開展楊梅街道,
永寧里的黃家向宵裡社佃首黃燕禮租地開發逐漸發展,從而奠定楊梅壢發展的雛型。
開墾的先民對土地開墾有期待,便立石頭伯公當成信仰,
開墾有成後的先民,捐地為伯公立祠,演變成後來的鍚福宮。
在沒有機器的年代,人力開墾是相當艱難的事,一鋤頭一畚箕,搬開石頭,
生活上相當的克難,歷經百年的辛苦,才有楊梅今日的百甲良田。
感謝二百六十年古氏家族、鍾民先民、萃豐莊、鄭大模家族開墾團的辛勞,
諸協和墾團、霄裡社佃首黃燕禮及諸姓氏開墾先民,
畢路籃縷,胼手胝足,對楊梅的開發貢獻畢生心力,感恩其他開墾先民,陸續進駐楊梅這片福地,
為楊梅的農業及商業建立起發展的規模,始有楊梅今日的榮景,
楊梅交通便利工高發達,有山有水有田園有廟堂,滋養萬物子民,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子民,當要多加珍惜愛護這片先民辛勤開墾的家園,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巨輪中,留住先民的遺跡以為後世緬懷!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