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做為橋梁 保障外勞權益
【記者顏辰州/台北報導】「跟外籍勞工相處是很有意思的,會跟他們變好朋友。」台大社工所研究生鄭詩穎笑著說,有一次在台灣,卻是一個都是印尼人的場合,讓她變得好像外國人,有一個英文很好的印尼朋友一句一句的翻譯給她聽,「讓我覺得很溫暖、很貼心」。
鄭詩穎主要研究移工及外籍配偶,發表「『家事服務法』立法對台灣照顧體制之成本分析初探」的論文,她接觸到這個領域這個領域,是從大學上了政大法律系
副教授廖元豪的移民法的課,讓她對這方面有了啟蒙。她說,從閱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有很深的種族歧視,在這樣的自身反思下,做這樣的研究本身就是個突破。
之前在國際勞工協會(TIWA)實習,鄭詩穎發現,移工這麼廣大的一群人,居然沒有勞基法保障,「我覺得很震驚」。而老人或身心障礙團體,因為要保護他們的權益,又必須反抗移工納入勞基法,讓團體受到保障。讓她受到很大的衝擊,因為她本來要去這些團體實習。鄭詩穎表示,政府應該在中間扮演協調者的角色,建立完善的制度跟妥善的照顧,不然變成都是弱勢的人在對立。
「家事服務法」的研究在探討如果政府立法,規定雇主讓外籍看護工周休一日,需要額外照顧的成本計算,鄭詩穎說,其實很多雇主自己心裡也想過是不是要讓外籍看護工休息,除了是人權的保障,也會提升照護品質。但這樣周休一日的「喘息服務」,在有聘僱外籍看護的家庭,政府並不給予補助,必須由雇主自掏腰包。
保障外勞能周休一日可以促進本國籍勞工的雇用,研究中指出,提升外勞勞動條件,將提促進本勞之雇用。鄭詩穎的研究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她表示,希望做為政府及社會福利之間對話的橋梁,創造外勞贏、雇主贏、本勞贏的三贏。
鄭詩穎說,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最近有承諾要立家事服務法,規定外籍看護工的工時及工作天數,但是在執行面上,因為看護工屬於私領域的空間,要透過勞動檢查或讓外勞申訴都有困難,而且外勞不一定有條件去申訴。又因為雇外勞要付的薪資較少,一些有需要的低收入戶會雇用,如果立法,這群人真的沒有錢再支付額外的費用。
在研究的過程中,鄭詩穎認為,數據取得是個困難,很多數字是去推估出來的。另外也產生一些價值上的衝突,讓文章變得有些殘補式的思維,但是制度就是這樣。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