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影評人林木材談紀錄片影展之旅

2010/03/19 00:08
2,469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賴安娣/台北報導】走進「倉庫」藝文空間,沒有刺眼炫目的燈光,只有各影展和記錄片的宣傳文宣,靜靜的躺在入口旁的木製矮桌上,賞心悅目之餘也供人自由拿取;沒有大陣仗的賓客致詞,只有整齊置好的座椅,排排等候觀眾入座,舒適的氣氛如同朋友們之間的小型聚會,這是影評人林木材所舉辦的座談會「我的國際紀錄片影展之旅─從日本、瑞士到荷蘭」。

「在二○○九年我有幸參加了三個享譽國際的紀錄片影展,分別是瑞士真實影展、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以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林木材說。他表示這些影展調性完全不同,對紀錄片的展望和思考也不一樣。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沒有奢華的鋪張和浪費,只是維持儉樸和低調,並全心全意地灌注在紀錄片的交流上。

山形影展的傳統性很強,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影展也著重於社會關懷與批判意識;瑞士真實影展強調影像如何呈現真實,因此虛構、紀實都可以被接受,常可看到許多形式獨特的影片;阿姆斯特丹著重產業交流,以及市場買賣,同時也看重紀錄片的創意性。但他說:「我對山形影展感情較深,除了認同小川紳介的精神外,也對於影展對於來賓的貼心款待,以及堅持影展要走一條非商業的道路感到佩服。」

他在座談會更提及了與山形影展同時崛起的東京影展,其發展方向大相逕庭。「東京影展是往商業的走向前進,包括大排場和明星。但山形影展則繼續往社會關懷、鼓勵批判精神和重視交流的方向努力。」接著他又提到,讓人覺得諷刺的是東京影展用綠色地毯迎接賓客,為的是表達綠色代表環保。但光看影展鋪張的程度,也知道影展只是打著環保的名號而已。因為其浪費了很多資源做許多不需要的表面功夫,像是地毯、旗幟以及會場布置等。漸漸的,他們成為兩種對比,體現了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在目前世界狀況的資本主義下,要像東京那樣並不難,反而是山形的堅持更為難得。」

「山形影展重視人的交流,會請入圍的導演帶自己喜愛的CD,就是希望入圍的導演們可以交換禮物、聊天,這樣一來可以促進交流的巧思、增進互動,讓大家認識彼此,並消除彼此的距離感。」林木材又說到,相對於大影展,通常著重的部分多,像是明星訪問,因此比較難純粹交流。

當我提起台灣對影展的熱衷程度似乎不及國外影展,林木材一語道破:「在地性不高。仔細想想台灣有引以為傲的活動嗎?我還真有點想不出來。」山形居民對於當地影展的重視,顯而易見。「在地居民會一起參與影展,不論是看片,或把自己家提供為民宿,讓來自世界各地參展的人居住。商店和旅館也會在外面貼影展的海報,除表達支持之意,也是最好的宣傳。」

他說參展回台有了更深的體悟,國外重視紀錄片的程度真是台灣遠不及的。反思國內影展,他道:「台灣的影展除了金馬獎之外,其實在國際上能見度並不高,如果有機會透過文化去行銷台灣,遠比花了幾百萬去做外交、弄什麼博覽會,成效要高很多。」

影展需要由固定單位和團隊來執行,否則經驗無法傳承,也無法累積東西。「政府出資的影展常因為招標法,導致執行團隊每屆更換,是為了賺錢,而非真正想把事情做好,這點不改,我仍抱持悲觀心態。即便民間再怎麼厲害也很難起效用。」林木材想表達的是,紀錄片很有趣,一點也不乏味。有許多人投入其中,代表它是很有文化和商業價值的。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