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長者都有抱過娃娃、照顧小孫子的經驗,在非藥物治療當中有一項「娃娃治療」,指的是讓失智長者揹著或抱著擬真嬰兒娃娃,使長者在擁有娃娃或照顧的行為中,付出關懷或與之產生互動,同時使失智症長者們回憶起年輕時候照顧嬰孩的情境,此照顧行為能使他們感受到有用的、被需要的美好感受,能有效提升自尊、滿足愛人和被愛的感受,並適時抒發情緒。
午後護理師抱岀嬰兒娃娃詢問伯伯
護理師:「楊伯伯你喜歡寶寶嗎?」
楊伯伯:「很喜歡呀」
護理師:「來,給你抱抱他」,楊伯伯看到娃娃好開心,像是看見自己的孩子一樣。
抱著娃娃,以手掌支持嬰兒娃娃的頸部,一手溫柔地拍拍娃娃的背部,楊伯伯露出慈祥的微笑連聲說:「好乖、好可愛」
透過擬真嬰兒娃娃與長者的互動,反映長輩們的情緒、感受與回顧以前年輕時候,照顧嬰孩的情境與記憶,達到適當轉移情緒狀態,長輩們也和一般人一樣,有依附、親密關係的需求能使他們回憶起,並不會因為他們罹患失智症而消失,在活動過程中長輩們輕拉著擬真嬰兒娃娃的雙手,與擬真嬰兒娃娃說話,叫喚它、並將它取名為自己其中一個孩子之名為「祥祥」等。藉由抱擬真嬰兒娃娃非藥物活動治療結果,發現能作為擬真嬰兒娃娃的照顧者,可以感到安慰和有目的,明顯能穩定長輩的情緒、增加微笑和減少挑戰性行為,感受到抱娃娃的被需要、有用的,能提升自尊、愛人和被愛的感受,共度溫馨時光,與提供有意義的互動機會、有效抒發情緒、潛在的改善長輩們生活質量等益處。同步也可以訓練長輩們的手部協調性、精神專注力、減少焦慮、降低情緒激動與亢憤、改善心情、更能提高接受護理照護的配合度、減少負面的口頭表達與激躁行為的產生和能減少鎮靜藥物的使用。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且服用藥物也會引發部分副作用,因此必須同時持續配合有效的非藥物治療照護,以維持失智症最佳功能狀態,達到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並提升生活品質的良好照護。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