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語如珠,文史古蹟來講古
【記者陳佳欣/台北報導】對廟宇的保護,投入古蹟研究極深的文化工作者郭喜斌,來自雲林,現年四十七歲的他,在踏入社會之初,開始對廟宇的歷史感到著迷,他喜歡享受沉浸在廟宇內的寧靜,經過任何廟宇,他就會進去探看。當郭喜斌看到廟宇建築的戲文和雕刻,他好奇是否有專門的機構教人怎麼認識這些藝術。
於是,郭喜斌為了進一步欣賞和研究廟宇、文化等古蹟,進入一連串的古蹟培訓,目前擔任台北市大龍峒二級古蹟保安宮解說義工、中華民國華語特約導遊,以及新莊興直堡文史工作室會員,開始教民眾認識這些古蹟歷史。
看似一臉沉靜的郭喜斌,其實只要拿出他的綠色雷射筆,指著廟宇的雕畫,隨著綠色光點的移動,配合他的語調高低,故事場景彷彿動了起來。「看到這個樑枋,嫦娥在這邊,這裡有個女侍拿著鏡子,這叫『嫦娥照鏡,嫌貌醜』,就算嫦娥真的醜,女侍也不能說醜,不然人家下次就不跟你好了……喔!看這面鏡子裡的嫦娥……」郭喜斌在松山慈祐宮,以輕鬆詼諧的語氣講解,引起眾人的笑聲。
「每次到廟裡來,看到這些作品,大家是不是都看懂了?我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實際走訪廟宇,匯集了最常看到的故事情節。」郭喜斌為了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廟宇藝術的故事奧秘,前後用了將近七年的時間,將主題分成十七類,用一百三十六張圖照解說廟宇藝術的著作── 《聽!台灣廟宇說故事》。
郭喜斌解釋,廟宇建築的故事典故,古早匠師多採用《三國演義》、《封神榜》和《西遊記》等,「其實每個年齡層一定會有不了解歷史的人,但是可以從比較輕鬆的方式進行,像我的話,就會推薦他們去看『終極三國』。」就算他們劇中人物年輕化,但是故事上的描寫是有助於吸收的,等到下次看到類似場景出現,他們很快就可以說出其中的內容。
除了希望更多人知道廟宇故事,讓郭喜斌開啟動力寫書的是,協助雲林麥寮拱範宮古蹟保留的搬遷行動,並成為縣定古蹟的時期,他開始著手蒐集出書的資料,郭喜斌說,「廟宇搬遷不是壞事,但是過程當中,有些東西被撫平了,它的歷史會歸零,除了宗教信仰還是會延續下來,但在(爭取廟宇遺產保留)那樣的過程當中,我們會發現欣賞的樂趣。」
這段期間,更堅定他推崇廟宇藝術的決心。郭喜斌將廟宇內的匠師作品,收集起來,每天都背著厚厚A4的卷宗,去問專家學者,問他們「請教一下,這些作品是不是有保存價值?」再去問當地鄉親有沒有意願把這座媽祖廟給搶救下來,最後當地居民認同拱範宮是麥寮的重要文物,在大家齊力努力之下,二○○六年六月,雲林縣政府指定拱範宮為縣定古蹟,目前拱範宮正朝向國定古蹟之路邁進。
現任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助理教授劉淑音,多年前,因為參與雲林麥寮拱範宮的保留運動而認識郭喜斌,她感受到郭喜斌對於廟宇文史的保護及推崇,投入的心力極深,在著書的過程中與她討論,總是有很多想讓書更完整的想法,「點題要件」,可以增加辨識特徵,讓讀者到其他座廟宇,也可以認出故事的源由。
《台灣古建築裝飾圖鑑》的作者康諾錫,熱愛歷史古蹟的他,看著郭喜斌著的新書,打趣地說,「當初我看到這本書出版的時候驚訝,在我們社會重視的情況程度之下,這不是一個現在的市場,會容易接受的書。」用許多彩色圖照,對眾多典故有精闢解說和觀點,資料上的彙整是很不容易的。
延伸閱讀:
戲古達人
台灣廟宇網簡介
廟宇藝術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