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要爭烏坵「解嚴」 要讓燈塔重光

2007/08/15 20:29
4,231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中國時報特別報導 2007.08.14(二) A8版

照片

三代在這裡

一家三代均守在烏坵燈塔的高金振(上圖左二),與家人友人在烏坵燈塔前合影。

百人千元  勇敢向前航

要爭烏坵「解嚴」 要讓燈塔重光

王超群/台北報導

台灣解嚴廿年,但位於偏遠一隅的烏坵至今仍處於「戒嚴」狀態,登上烏坵要向國防部申請獲准。社運人士發起「百人千元航向烏坵」行動,以島上古蹟燈塔再發光為訴求,八月底租民間遊艇組成龐大登島團,突顯烏坵戒嚴的荒謬。     國防部對烏坵至今仍有不成文的登島限制:當地居民需經烏坵指揮部同意,一般民眾則須經國防部核准,才能搭乘十天一班的船艦登島。航程由台中出發,約六小時抵達烏坵,「天氣好時可靠港,風浪大時需以接駁船在外海『跳船』接上岸。」長期關心家鄉事務的烏坵人高丹華說,她計畫辭去工作,全力為烏坵「重獲自由」努力。她說,兩岸分治初期,一紙行政命令,烏坵就以「代管」名義交給金門。但金門從未正視烏坵的存在,金門到烏坵至今沒有任何船班,一般民眾更被阻隔在茫茫大海外。解嚴已廿年,不合理情況卻未曾稍減。     她抨擊,連烏坵本地人也被制約,逐漸認同烏坵是兩岸對峙下的軍事重地,直到台電一度要在烏坵置放核廢料,才讓烏坵人體認到,「自己家鄉的事務應該要討論的。」     烏坵島上有座具百年歷史的燈塔,高丹華說,她的家族從曾祖父到父親三代都是守燈塔人,不過自民國四十三年以來,燈塔已經熄燈半世紀,她今年三月過世的父親,生前一直期待燈塔復明,至死仍難如願。

    高丹華說,她兒時就認為燈塔「可望不可及」,「美極了,但不能靠近」,家中保存的海關制服、塔旗,如今都是珍貴文物。

高丹華父親高金振曾對高丹華說過,一八七四年建塔時,高家就有人助建,曾祖輩就是看塔人,家中的傳說故事,甚至將烏坵稱媽祖山,烏坵則是媽祖廟產。     高丹華說,父親跟她說過媽祖的神話,就是為免船難而在沿岸點燈,「當年英國人都知道烏坵可建燈塔助航行安全,想不到現代的國人,恐怕連有這個孤島存在都極為陌生。」

    「航向烏坵」行動預計八月底募集百萬元船資,租用民船啟程,兩天一夜重啟烏坵神秘面紗,目前已向國防部提出申請。高丹華說,若未獲准,正可突顯核准制的荒謬之處。

 

孤懸海上 烏坵人說莆田話 

烏坵島位於福建湄州島外二十浬,但距離金門、馬祖、台灣七十浬以上,可說是孤懸海上。島上通用語言不是閩南語、也不是閩北話,而是全世界只有兩個縣通行的「莆田話」。

     島上最著名地標是建於一八七四年的烏坵燈塔,塔身漆黑,建材均為上海運來之石材,以石榫相啣而成。塔高一九.五公尺,燈高八七.二公尺(高潮面至燈火中心)。 

燈塔原有水晶照明裝置,利用水晶籠及水銀照明,引導船隻安全,更吸引大批魚群,據說,連湄洲島上的路人都是燈光的受惠者。燈塔設有關旗,遇各國商船經過,看守員即下半杆敬禮,商船也會回敬示好。

     烏坵分大、小坵兩個島,總面積一.二平方公里,多為花岡、玄武岩構成,四面環海。島上有兩個村落,烏坵鄉原隸屬福建省莆田縣,大陸淪陷後,民國四十三年國防部命令設鄉,畫歸金門縣政府指揮監督,民國四十五年七月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屬國防部)。半個世紀以來,這個小島成為全球極罕見集合文化、軍事、古蹟豐富人文素材的島嶼。

    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正式宣告解除烏坵地區臨時戒嚴,結束戰地政務實驗,實施地方自治。但時至今日,民眾、媒體仍不能自由登上烏坵。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