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參訪分享
文/社造學會理事長 曾旭正
在農村地帶從事社區營造,隨著關懷的議題愈廣愈深,必然要面對農村的農業問題。在南部,社區營造團體、社區大學以及農民團體近年來有更密切的互動,大家面對農村人口老化問題,心裡面最關切的始終是農業該往那裡去?年輕人要靠何種產業才可能返鄉或留住?基於這樣的關懷,2008年八月一群朋友就組團前往泰國參訪米之神基金會。
該基金會的負責人戴查(Daycha)先生,是一個傳奇人物。60歲左右,瘦長身材,客氣親切但不熱情,說話平順安靜,少有激昂之時。祖父為華人,從事種米販米而致富,極盛時擁有土地多達三千甲。戴先生在年輕時曾進入寺院短期出家,這是泰國人的傳統,兼有教育的功能。在出家期間,他深入思考家庭的歷史經驗,體會到祖父因農民而致富,他應該設法回饋農民。因此,離開寺院後,他開始思考農民的處境,深覺綠色革命之後的農業發展大有問題。他開始摸索實踐之道,從個人到家庭以至農民處境的思索,他嘗試非化學農業;從農民處境到綠色革命的錯失,他建立基金會,努力建構新的技術幫助農民。
從網路上可以找到若干米之神基金會的介紹,在此不再贅述,我想由另一個角度提供我對此次經驗的觀察,也引伸為大家共同的參考。
此行讓我思考最多的是:戴查先生如何面對問題?如何思考?進而如何行動?基金會的種種作為給我們什麼啟示?
佛家言: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意思是說,我們眾生看重的總是紛雜的表象,為這些表象而喜怒哀樂,心浮不定;但看透世事表象的菩薩則注意到凡事相背後的因,看到業隨著條件和合而感果成事。所以,我們眾生陷在輪迴之中而不自覺,痛苦遺憾自然時時相隨。有幸得以察覺到問題的存在時,能不能有進一步的智慧去了解關鍵的因在那裡?則是另一層次的挑戰,由此也才開啟根本解決問題之道。
深刻思索結構性因素
顯然,戴查先生經由短暫的出家得以開始深刻地思考泰國農民的處境,看到美國和世界銀行帶動的「綠色革命」為泰國農業以及農民帶來的結構性破壞。因為新的稻種,需求新的耕種方式、新的資材,農民遂全盤地放棄了傳統的觀念、工具、作法以及這些行事底下的重要支撐──在地智慧。在離開寺廟後的十幾年中,他透過實地的嘗試,一方面更加了解泰國的農業與農民;一方面試驗新的作法,建立自己的工作伙伴與基地。近五年中,顯然實作讓他更掌握清楚的因,也更確信努力的方向。
譬如,經由分析與比較,他知道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稻種」。綠色革命所宣稱的新品種強調可以提高產量,但它卻未能適應個別的土地,所以必須搭配化學肥料的配方來供給養份;它又很脆弱容易遭受病蟲害,所以必須搭配使用農藥,才能確保產量。只不知,在初期這三劍客(新稻種、化肥和農藥)的搭配確實有效,但慢慢的,效用就大減,甚至把土地破壞了,也危害到農民與眾生的健康。從這結果看來,綠色革命其實失敗了,我們必須另尋出路。
不過,現今要另尋出路並不是在一片空白中前進,而是在綠色革命已經破壞了的惡劣條件下起步。它必須概括承受以往鑄下的種種惡業與善業:被破壞了的土地、只相信慣行農法的廣大農民、負債累累的農家;另一方面也有已經發展出來的農業科技,只要善加利用就可以協助農民更具專業能力。土地、物產和農民三者中,農民是關鍵,因為農民決定了怎樣對待土地,怎樣使用技術。但在新的時勢中,農民需要有新的學習才足以承擔!
所以米之神基金會在這樣的深刻思考後投入農村,他們不是動口一族,而是實際面對問題,起手動腳找答案的行動一族。回來台灣之後,在多次不同場合中我與台灣的農友或專家談起「育種、防蟲和土壤」的核心思考時,大家似乎都是早已知道的,但台灣卻沒有發展起這樣一套想法與作法。我想,關鍵在於沒有深刻思惟成為一套完整的看法,也沒有將看法轉化為行動的迫切感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