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犯案成常態 自制與控制去汙名
NS:思覺失調症犯案的新聞片段
標一:精神障礙者行兇 成社會隱憂
OS:近年來思覺失調症患者犯案層出不窮,不僅影響社會安全,更被貼上任意犯罪的標籤。不過精神疾病並非絕症,也是有人能夠與病和平共處。
標二: 與病共存 思覺失調症知多少
OS:她是35歲的玉如,7年前出現妄想,逐漸影響生活,讓她決定就醫檢查,才發現得了思覺失調症。
玉如:「剛好以前是精神科護理的背景,比較有病識感,願意接受醫院的住院治療,不會怕看醫生。」
OS:由於大眾對疾病的誤解加深,使病人更害怕看醫生,對此玉如認為家人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玉如:「我覺得一個很大的心理支持是我的親姊姊,她就特別照顧我,在我需要的時候,我可以跟他們聊聊最近的狀況。」
OS:思覺失調症主要是腦部疾病,分為急性發病期和慢性期兩段。
鄭勝允:「急性發病的時候會出現正性症狀,像是幻聽啊妄想,隨著時間慢慢改善,主要就是以負性症狀為主,他們就會情感淡漠,認知功能也會退化。」
標三:自制與控制 撕下汙名化標籤
OS: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104年精神疾病患者約有260萬人,到了107年增加到270萬人,隨著病患和犯罪案件逐漸上升,民眾開始擔心自身的安全受到危害。
玉如:「思覺失調症不是殺人犯,我們通常都表現出來是比較退縮,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多去了解生病的人。」
OS:病人若能多留意自己的病況,按時服藥,而大眾試著去理解病友,減少成見,共同避免遺憾再度上演。 記者許弸 謝家聲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