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池上日環食記者會後續報導_日環食與新冠病毒的啟示
2020年的天文盛事,非6/21日的日環食莫屬,這一次從非洲內陸至西太平洋都在日環食可見範圍內,臺灣剛好位在環食帶上,從澎湖、嘉義一直到台東,都在環食帶,都可以看到日環食的奇景。池上鄉剛好位在寬47公里的環食帶中央附近,遮蔽日面可達98%以上,食分超過99%!因為下一次日環食覆蓋臺灣要等到近200年後的2215年!池上鄉公所4/25率先舉辦"金黃稻穗日環食活動的啟動記者會,為這次的日環食世紀盛事拉開序幕。
記者會後公民新聞發出了當天活動的中英文影音新聞,而長期關注公民新聞的繪本作家林忠義,針對日環蝕活動在臉書提出了許多的建議,希望主辦單位在新冠病毒肆虐下應該有不同的思維,他的建議經由公民新聞轉寄給張堯城鄉長,張鄉長給予回應時說:日環食本是異象年,提倡素食是正確的,他表示6/21我們會準備素食美饌。
日環食的發生以現在的科技已可精確地算出時間地點,不再有傳統的神秘色彩,古代認為"日食,必有亡國死君"的說法雖已不攻自破,但是歷來日食伴隨的大型天災地變、瘟疫等災難比例之高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作家林忠義的建議,也是人類面對疫情時該有的省思與因應措施,尤其此次造成全球大流行的冠狀病毒,雖然中美兩國對病毒來源說法各異,但原始病毒來自野生動物卻是不爭的事實,而歷年來致人於死的病毒,野生動物或經濟動物都是病原寄生宿主,WHO共宣布6次國際公衛緊急事件,其中2009年的新流感病毒(H1N1)、2014年西非和2019年剛果伊波拉病毒(Ebola)以及現在的武漢肺炎,這些感染人類的新興病毒不是來自養殖動物,就是來自野生動物。因此在此防疫關頭,人類必須重新省思肉食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生態的危害,屏棄肉食才是正確的選擇,否則就算過得了新型冠狀病毒這關,下次再出現的病毒變異可能會更厲害,加上暖化下後永凍土溶解,而其下千萬年前的病毒將會再次釋出,人類沒有任何的抗體可以抵抗,未來人類的生存之路會越來越艱辛。
池上鄉是台東旅遊聲量第一名的鄉鎮,每年造訪人數近百萬人,而池上蔬食餐廳數量僅次於台東市,而絕大部分的池上餐廳也都有提供素食餐,尤其鄉內大池豆包全省聞名,福原豆腐店有機藥草臭豆腐和豆腐哥的有機鹽滷豆腐都享有盛名,本來就是鄉內特色商家,加上傳統的吉祥軒池上素食便當、裝潢豪華舒適的百寶蔬食、網路聲量極佳的蔬食男孩、美學大師蔣勳常光臨的保庇素食館、網路好評如潮的巧本味蔬食人文料理,也都吸引許多人前往品嘗,發展有機蔬食為池上特色應非難事。
池上最為人稱道的是有機稻專業園區,2000 年以後的池上米以「產地認證」標章開啟國內稻米認證先河,許多人只知道池上米為頂級優質米的代名詞,卻不知這套制度是由本土「良質米產銷制度」及日本「MOA 知識體系」結合下的產物。1950年,日本岡田茂吉重組「大日本觀音教會」為「世界救世教」,「自然農法」就是所推廣三大救世事業之一。之後,在「神慈秀明會」脈絡下推展的自然農法稱為「秀明自然農法」,而延續「世界救世教」的「自然農法普及會」所推展的稱為「MOA 自然農法」。池上就是受到「MOA 自然農法」的啟發來推廣有機稻作,池上米除了優質健康外,更富有救世的崇高理念。近來池上有機米已獲得世界大賽的肯定,教宗吃過後也讚譽有加,在國際疫情嚴峻的今天,池上米更應該彰顯其救世的不凡價值。
池上近幾年能夠脫穎而出,聲量持續居高不下,吸引企業願意長期投資經營,主要就是因為鄉民環保意識抬頭,台灣好基金會的池上秋收已是國內外的年度盛事,隨後跟進的大坡池音樂館音樂文化紮根工作也令人刮目相看,每年上百場的講座儼然已成為台東主要的藝文空間,至於近三年來建興米廠老穀倉轉型成穀倉藝術館,每年都有重量級的展出,吸引來自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前來朝聖;就像過去池上米捨棄量的追求而以質的提昇取勝,池上已朝著精神文化領域勇往邁進,這就是敢與不同的池上,可更上層樓發展有機蔬食,拓展靈性空間的原因。
不過很遺憾的是除了有機專區外,175公頃的老田區目前還有很多採行慣行農法,這對每年近百萬遊客光臨的池上來說,實在有待加速轉型的必要。
台灣2017年起大力推展新農業計畫,10年內希望增加3萬新農民大軍,4年將投入1,170億元預算,109年農業產值將增加2,190億元。另外擴大有機及友善耕作誘因,給予綠色給付補貼每公頃最低3萬元,有機產品驗證費每年補助提高至9成,訂定我國首部《有機農業促進法》,打造台灣成有機國、有機島。而池上是台灣最有條件與能量率先達標的鄉鎮,如果加上救世的有機蔬食,不但是台灣的標竿,也會是世界的典範。
今天在疫情肆虐下搖搖欲墜的全球經濟體系下,有救世理念的有機蔬食將淨化人心,帶領世界往更高精神靈性層次前進,徹底擺脫疫情的束縛,這才是日環食與新冠病毒帶給我們的啟示與正面改變的力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