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殺人案底下 增加人際間互相關懷
近年來隨機殺人案頻傳,使社會產生許多恐懼感,而人與人間的社會連結薄弱、普世價值的改變都有可能是隨機殺人犯犯案的原因,在面臨人心慌慌的世代,文化大學社福系教授賴宏昇也發現,重大社會事件反而可能會更加一般人去關注別人的動態、加強對某些行為徵兆的關心。
近年來隨機殺人案頻傳,整個社會瀰漫恐懼之中,產生極大的影響,警力的加派、教育輔導的成本增加、廢除死刑的爭議,皆為社會帶來負擔,但卻可能讓大眾更加關注彼此動態、更主動發起相關關懷行動。而在談及犯案人犯案的社會因素時,文化大學社福系教授賴宏昇也提到:「當社會的價值越混亂的時候,道德感或者是對社會責任感,相對也會受到一些的挑戰。另一個層面,社會連結,人跟人之間自我的獨立性越來越高,人的社會連結也就逐漸薄弱,比較變得容易彼此不相往來或者是不相關心。」
這類事件給民眾帶來許多不安定及恐懼感,更讓社會產生支出相關成本的負擔。但在這樣的氛圍下,可能讓人與人間更加注意彼此動態,對於一些行為徵兆的人更主動關心、發起及呼籲相關行動,而賴宏昇在談到這一塊時也說道:「這樣的一些案件發生之後,當然群眾的恐懼心理會導致自我防衛的增加,也會更加去留意別人的行為狀態。我自己的觀察是,我發現好像反而我們會更加去關注別人的動態是怎麼樣,或者是社會當中也會發起一些呼籲說可能我們也要加強對某些行為徵兆的關心,反而會激起人彼此之間的這種相互連結,而不見得會去強化了孤立的情況,當然我們還是希望不要因為這些事件才加強人之間的連結。」
隨機殺人案讓社會瀰漫在擔憂恐慌中,但人與人的社會連結反而可能會更強,開始有人更主動關心、更加在意彼此的動態。但這樣的行為背後最終是希望減少殺人案的事件,其實無論是否有隨機殺人案都可以在平常時候多加關心身旁的人,並對社會弱勢主動提供幫助,加強社會彼此的連結。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張心妮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