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公共藝術?作品與公眾的距離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藝術它其實並不遙遠

 

你是否曾停下腳步注意過公園、車站或學校周遭的雕塑品?許多人以為藝術與自身間遙不可及,認為它多存在於美術館、博物館裡面,但其實在臺灣各處的公共空間中,都充滿著藝術作品。

 

公共藝術創作者 王文志:「公共藝術,就是公共空間裡面的藝術品,它跟一般創作不太一樣,就是它跟在地的環境有絕對的一個關係。」

 

政府立法 加速公共藝術發展

 

1992年通過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中關於「公共建築或重大建設,應設置藝術品美化環境」的規定,使藝術品走上街道,促進了臺灣公共藝術的發展。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藝文推廣科專案助理 曾靖雅:「文化部有規定公共建設的百分之一要作為公共藝術,其實算把美學帶到生活當中。」

而關於公共藝術的設置地點,也有一套運行的邏輯。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藝文推廣科專案助理 曾靖雅:「通常設置的地點是由(設置)單位(決定),比如說這裡要蓋校舍,他們會評估(藝術品設置在)哪裡人家比較容易看得到。通常他們會提出兩三個位置,像上一次動物收容所那邊就提出兩三個位置,送來計畫書(審核)的時候,委員會給建議,會考慮到哪一面(看)過來是什麼樣子,或是可能入口處比較適合(設置),或是牆面可能管線太多,或冷氣管線建議遮掩,(就可以)順便用公共藝術作品把它蓋住。」

 

創意無限 結合對地方的想像

 

以前臺灣的公共藝術多以紀念碑及雕像為主,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藝術家們透過自己的創造力,將在地特色與價值融合於作品中,甚至創造出能與大眾互動,兼具藝術性與公共性的藝術作品。

 

公共藝術創作者 王文志:「像《森林之歌》那個地點是屬於林務局給的一個點子,是林務局給的經費,那要怎麼樣去創造公共藝術,(林務局指示要)創造一個跟林務局有關係的作品。我就(想說)因為林務局在嘉義地方是很重要的一個(代表),就是(與)阿里山(有關)。像中間的巨蛋代表阿里山的造型,最上面就用銅去做編織,遠看的時候最上面的地方其實是有點亮的,它有點太陽的一種意象。底下下來是用阿里山火車的鐵軌,他們提供給我很多鐵軌,(讓我)去(思考)怎麼利用它會比較好,那我就利用鐵軌去設計整個公共藝術的效果。旁邊的兩個通道是有一個類似一種像(去)阿里山要從通道進去,好像小火車要穿過山洞那種感覺。」

 

公共藝術創作者 謝東昇:「以南崙(社區)來舉例,它歷史中的俚語,還有他們村莊曾經大火災燒掉半個村莊,以及時常發生水災,(透過公共藝術的設置使)他們的歷史影像(記憶)被喚起。雖然不是很具藝術性的作品,但是居民自己參與製作的陶板,自己做的作品被放在故事牆上面,也是一種公共藝術化的表現。」

 

觀看公共藝術的不同角度

 

目前嘉義地區的公共藝術多達上百件,造價從數萬到數百萬不等,然而,對於這些存在於生活周遭的藝術品,大眾與藝術家們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當地民眾 王小姐:「我覺得公園(的藝術品)還好,可是像剛剛講的高跟鞋教堂應該都是浪費錢,雖然是要促進外地遊客觀光,可是我覺得確實有點浪費錢。」

 

當地民眾 鐘先生:「其實政府設這個藝術品,它的用意是為了要促進當地一鄉一特色的這種概念,我是這麼理解。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有印象,有一對農夫夫婦拿著鋤頭,然後在公車站旁邊會有一個那種雕像。因為其實那個雕像除非你剛好放在油菜花田的後面,會變成一個很漂亮的景點。但問題是如果你放在頭橋工業區,(它)就是一個笑話。」

 

公共藝術創作者 王文志:「其實我覺得政府立這個公共藝術的用意是很好,只是在實行的時候有很多問題存在。(理想情況是)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放在這個地方,很清楚地可以看到(是)這個藝術家的作品,(而且)他的作品跟在地也有很多關聯性。可是現在(實際設置)的作品放在這個地方可能跟藝術家沒有關係,講實在的有時候跟在地也不太有關係。」

 

公共藝術創作者 謝東昇:「四處看都是楊桃的故鄉、芒果的故鄉、什麼的故鄉。(這類公共藝術)已經很大眾化了,都是差不多的東西,不然就是以彩繪(的方式),沒有參與感。只是村長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花錢去買一個東西回來踩雷而已,(只是)把錢消化掉而已,可以說完全沒有意義。我們要認真做的話(需要):第一,村莊的全部人有參與;第二是了解自己的歷史。我們便利用這個機會了解什麼是(當地)歷史、你們(當地)的特產是什麼,你們要去了解。最重要的是村民自己做,然後完成的時候,你們的小孩可以來看,你自己可以去看,你感覺都有參與跟成就感,這是我們做公共藝術另外一個教育的意義。」

 

落實公共美學 需共同努力

因為藝術是較主觀的一種感受,因此公共藝術的建置與呈現方式仍有許多難題要面對,除了美化環境外,如何使作品的理念被大眾所知,甚至成為當地的代表性建物,仍需要政府、創作者與大眾共同思考及討論。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507則報導
2,180則影音
568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嘉市新氣象 西區大發展

2024-04-15
瀏覽:
9,646
推:
18
回應:
0
2:58

傳統手工製香 堅守文化價值

2024-04-15
瀏覽:
2,835
推:
1
回應:
0
2:50

人間月老 媒那麼簡單

2024-04-15
瀏覽:
2,782
推:
3
回應:
0

守護傳統建築 竹崎鄉土角厝文化

2024-04-08
瀏覽:
5,294
推:
1
回應:
0

鵪居樂業 納入法規後的鵪鶉產業

2024-04-08
瀏覽:
4,597
推:
1
回應:
0
2:59

獨劇特色 訴說台灣故事

2024-04-08
瀏覽:
5,702
推:
5
回應:
0

手繪看板師傅 一筆一畫的電影世界

2024-04-01
瀏覽:
3,433
推:
0
回應:
0

齊聚圓環!屬於嘉義的民主文化

2024-04-01
瀏覽:
6,498
推:
0
回應:
0
2:57

找尋朴子的醫療文化之路

2024-04-01
瀏覽:
10,012
推:
2
回應:
0

番路彈藥庫 舊址活化資源回收場

2024-03-25
瀏覽:
5,296
推:
1
回應:
0

誰的公共藝術?作品與公眾的距離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35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35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