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賴絨毛物品有研究 強制拿走會有反效果
依賴絨毛物品是大部分的小嬰兒都會有的習慣,也有許多人在長大後,還是離不開他所依賴的慰藉物,也因為時間久了,許多家長開始擔心是否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但心理師認為,如果沒有去了解孩子為何依賴的原因就強制拿走,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多的孩子都經歷過一段時間,在睡覺時需要依賴娃娃、小毯子等等的絨毛物品,但時間一久絨毛上必然會滋生細菌,家長開始考量這是否會影響孩童健康,但對部分的孩子來說,這象徵著媽媽在身邊陪伴,是讓自己安穩進入夢鄉不可或缺的物品。對此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 諮商心理師 林星翔表示:「一個心理學家它叫溫尼考特,他發現小嬰兒在小時候1-3個月的時候,我們其實分不清楚自己和媽媽是不是屬於分開的這樣子,到3-5個月的時候會經歷一個叫做分離個體化的階段,我們開始知道我們跟媽媽是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一些焦慮或是感到孤獨,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個過渡性的課題,就是媽媽以外的東西,那但是這個東西可以帶給我們媽媽的感覺,所以會有一段時期需要這個慰藉物,那就是和媽媽依附關係的替代品。」
林星翔也提到,慰藉物不只是只有絨毛娃娃或毯子,也有可能是玩具、聲音等等,如果對小孩生活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是沒有必要讓他離開此物品,反而如果家長沒有意識到小孩在想,他和他不一樣的這件事情,媽媽在這個期間的反應,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孩童之後的人格,而要如何知道小孩是否是太依賴慰藉物,林星翔說道:「去觀察他沒有辦法離開這個東西的原因會是什麼,是不是缺乏了安全感那我們可能要找一些替代品,或者是可以替代的人際關係,去滿足他缺乏的那個心理狀態 那有可能是讓他不焦慮,或著是讓他感覺不孤獨的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所以是不是爸媽常常不在家,如果在大一點的話,懷疑他是不是沒有其他的人際關係,或著是可以支持他的一些系統。」
慰藉物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意義,一般人長大之後還會依賴慰藉物的,是會把媽媽不在身邊這件事,靠慰藉物內化到心裡,如果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可以尋求心理師或醫師的協助,找出原因再去想如何解決,才不會造成更大的困擾。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丁盈瑄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