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Can Help! 在島嶼國家上的氣候外交實踐
台灣不再將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對外論述轉變成台灣自身有抗暖化決心,甚至直接公開宣稱「台灣可以幫忙對抗全球氣候變遷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Taiwan Can Help)」。
2018年在波蘭舉行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會場外可見”Taiwan Can Help”標語(圖源:高宜凡)
” Taiwan Can Help” (「台灣可以幫忙」),這句口號近期在新型冠狀病毒全球蔓延之下,常常出現在電視媒體上。隨著許多國外媒體及行政官員持續誇讚台灣的防疫措施,甚至贊成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大會(WHA),為國際公共衛生體系貢獻己力,台灣外交部也以此呼求更多支持。
說實在的,對於長期打轉在國際外交和環境領域的人士來說,” Taiwan Can Help”這句話可說是相當熟悉,因為每年到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隨處可在機場、公車、地鐵車廂上見著這口號,是台灣目前用來建立氣候外交的主要論述。
從「受害者」到「幫助者」 氣候外交主動走向世界
說到台灣的氣候外交,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2007年陳水扁總統宣佈要建立環境外交。而後,時代轉換至2009年馬英九總統任期間,又正式宣布台灣要實質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會議,除了追蹤國際談判之外,也藉機與各國在氣候議題上交流。不過,在這段時期中,台灣對外宣稱應被納入聯合國氣候大會的理由,大都不脫離台灣是一個島國,容易遭受氣候變遷衝擊,因此不應該被排除在全球減碳的目標和規範之外。
有趣的是,自從2015年溫室氣體管制法通過後,台灣不再將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對外論述轉變成台灣自身有抗暖化決心,這一兩年在蔡英文總統執政下,甚至直接公開宣稱「台灣可以幫忙對抗全球氣候變遷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Taiwan Can Help)」。
不過,不能只光說不練,如此外交策略上的變動,總需要用些實際行動來證明。近幾年,因為海平面上升、海岸線侵蝕,還有海洋資源漁獲的減少,嚴重影響小島國家的生存。而台灣目前的邦交國中,大部分皆屬於開發中小島國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是外交部不得忽視的受援對象。
馬紹爾群島鳥瞰圖 (圖源:Carbon Brief)
島國面臨氣候危機 台灣跳出來幫忙
根據外交部底下的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TaiwanICDF),目前就氣候變遷相關的直接援助計劃有兩項,分別為馬紹爾群島的「家戶能源效率及再生能源計畫」,和在拉丁美洲的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農業因應氣候變異調適能力提升計畫」。
先來看看馬紹爾群島計畫,外交部負責提供貸款,幫助島民提升家戶能源效率的改善,以及增設居家型太陽光電系統,主要是希望能協助馬紹爾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同時提升國家能源效率和再生能源發展。而在聖克里斯多福的計畫中,外交部則是著重於氣候變遷調適,主要協助增強國家農業在氣候變異預警下,所能發揮的調適能力,同時也進一步幫忙建立農業防災資訊傳播機制。
從這兩項計畫來看,體現了台灣的確有充分能量為氣候變遷做出貢獻,不過如果只是在太平洋島國上進行援助,恐怕對於整體全球氣候變遷的減緩和調適,不一定能帶來極大幫助。
日前,環保署才宣稱之前訂下的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2%目標達不到,讓國內許多環團人士極度失望。期盼政府也能夠把”Taiwan Can Help”的積極精神落實在國內,讓國際看到台灣本土實踐也不差。
斐濟於2017年主辦聯合國氣候會議,突顯氣候災害重創島國一事實(圖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參考資料】
1. Pacific Island Nations Are Turning To China. Climate Change Is A Factor
2. 外交部發表短片「隨風起飛」,看見臺灣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3. 國合會有提供其他環境相關的援助,也有與歐洲銀行一起合作的案件,但這邊專注於國合會在氣候變遷框架下與邦交國的合作計畫。
【作者簡介】
陳米蘭
慕尼黑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包括全球環境治理、能源轉型、氣候變遷政治和政策,最近的研究主題是利用大數據來檢視社交媒體上氣候變遷的話語權。進入博士研究前曾在UNFCCC實習,熟悉國際氣候談判現場的氛圍。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