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水災衝擊 重創嘉義養殖業
【記者蘇姵諭、黃?瑩/專題報導】
嘉義沿海的養殖漁業,民國七十年代在許多人口大量投入,養殖密度位居全世界最高,然而優越的養殖技術,卻造成每年的養殖產量超過市場需求,產生供過於求的結果,現今台灣養殖漁業處於逐漸衰退的狀態。今年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也大大打擊了養殖漁業的發展。
魚塭潰堤崩塌 漁民貸款重建
八八水災的侵襲,使得嘉義縣八掌溪與朴子溪多處堤防潰決,嘉義縣沿海的低窪地區,如東石、布袋、義竹等養殖產地,多處地方嚴重積水,大量的養殖漁塭潰決崩塌,許多魚蝦因雨水而沖刷到其他地區,使災民損失慘重。嘉義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總幹事陳飛寶表示:「如果魚死在魚塭裡,我們還要籌錢做清洗和消毒的工作,寧願魚都隨著潰堤的雨水沖走。」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八八水災台灣的總漁產損失估計損失金額為41億7,380萬元,養殖魚塭損失面積為6,942公頃,而面積佔了逾3000公頃的嘉義縣東石、布袋、義竹等地區的沿海養殖業,損失超過四億元。損失的金額龐大,居民是否能藉由重建和修復,使沿海魚塭回復到以往的水準,是嘉義沿海養殖業可否東山再起的重要關鍵。
八八水災後,清理覆蓋水土後乾涸的漁塭。記者蘇姵諭/攝影
雖然對於八八水災,政府有提供相關的補助,但是補助條款的嚴格限制,魚塭養殖業者申請現金救助,需檢附養殖漁業登記證、水權狀及放養量,具備以上資格,漁民才有條件申請補助。然而在八八水災之前,大部分的養殖業者沒有申請養殖漁業登記證,即進行養殖行業,許多沒有合格養殖認證的業者無法申請,得自己籌錢借貸,想辦法將漁塭修補,才能讓產業繼續運作,東石漁民蕭謝麗淑表示:「我們不希望讓魚塭放空,這關心到我們的生計。」另外,風災的侵襲,也延緩了漁民的收成時間,原本在九月就可採收的漁獲,卻因為八八水災的緣故,讓許多碩大豐美的種魚流失,漁民需要重新培育,造成漁民下半年的生計出現問題,但漁民卻也只能無奈面對,陳飛寶表示:「政府的幫忙有限,大多數漁民都是自己想辦法,我們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重建的困難重重,不只是因為補助申請困難,嘉義縣養殖業者的年齡層老化,若無新的人力進入,重建與修復的路程更加緩慢。
八八水災後,在魚塭努力工作的漁民。
記者蘇姵諭/攝影
低窪地區 自然回填
但相對於由漁民的觀點看待此次水災,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副教授賴弘智認為,嘉義沿海原本就屬於低窪地區,再加上多年來的超抽地下水問題,使得地層更加下陷,根據自然界的運作,雨水沖刷的大量水土本來就會自然回填到低窪處,才能使地表環境趨於平衡,例如,台南地區的鹿耳門的台江內海,也是因為土石沖刷回填,才能造就海埔新生地,而特有的濕地生態,也提供了養殖業者新的土地可利用,使得漁民受益良多。但八八風災造成的土石潰堤,使得低窪的漁塭遭到破壞,漁民的生計受到影響,因此要求政府挖掘被掩埋的漁塭,希望達到重建的效果。如此作法,賴弘智認為是與自然爭地,他表示:「強迫挖出水土,然後再建更高的堤防,下次風災的衝擊必然更大。」產業如何和自然取得平衡,一直以來是兩難的問題,而如何取得漁民與政府間的共識,宣導遷移產業至可能發展之地,亦或鼓勵漁業轉型,將是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