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報記者 何致緯/嘉義報導】語言是文化的根本,一個文化能不能繼續延續,語言的保存非常重要。為了不讓台灣少數民族的文化流失,教育部編列了各族母語教學課程,讓原住民的學生可以學習自己的語言,同時延續文化。但在鄒族老師鄭佩茜的眼中,學習語言不應該只是在課本上背背單字,而是應該與生活結合,才能真正體會文化。
「現在的教材是原住民委員會委託政治大學民族教育中心編寫完成的,裡面的內容有很多不適合的地方。」教材的撰寫是以中文為主,後面才是鄒語的羅馬拼音翻譯,讓鄒語原來的意義有些扭曲。「例如鄒語打招呼的意思是:『我很高興見到你。』但在課本裡就被統一解釋成:『你好嗎?』讓我覺得有點無奈。」
鄭佩茜目前在新成立的阿里山國中小學擔任教務主任,為鄒族母語教育的推動不遺餘力。她從民國八十一年就開始為教育部編寫鄒族文化教材,也曾在民國九十六年以及九十七年年擔任嘉義縣鄉土語言教學指導員,教學經驗豐富的她深深覺得文化的延續並非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更不是現在學校的每週一節課就可以達到的。
鄭佩茜認為現行的課本不適合教導小朋友,所以自己編寫母語教材,甚至錄製母語歌曲CD,她認為鄒族本身口耳相傳的歌謠、神話,更容易讓小朋友們吸收。帶動唱或遊戲的方式,也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現在我在學校有成立『說話與藝術』社團,請我在雲嘉電台的姊姊鄭秀英來上課,讓小朋友可以更實際體驗說鄒語的樂趣。」鄭佩茜說。
除了歌曲教學,鄭佩茜也十分注重羅馬拼音,她認為只要會看,那就一定會說,而且文字保留下來,對鄒語的文化保存也是一大助益。「只要會看、會唸,至少不會讓鄒族人忘記有屬於自己的語言。」鄭佩茜說:「而且後來我發現,小朋友學會羅馬拼音後,他們就會嘗試著去說他們看到的單字,學習成果反而不錯。」
為了保存鄒語文化,鄭佩茜嘗試了許多方式,但是效果都不好。直到四年前,她接觸到部落格,網路的無遠弗屆及便利性,讓她開始在學校裡大力推廣,「部落格裡的文章都是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一張圖片,簡單的敘述,就可以讓小朋友快速學習到鄒語了。」鄭佩茜說。在部落格上,學生可以分享從爺爺奶奶聽來的傳說、故事,也可以和老師互動回應,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平台。「裡面的鄒語都十分生活化,讓學生不至於出了校門就不會使用了。」
鄒族人口僅有6500人,鄒語在文化傳承上非常重要,但在現行教育體制內,卻少有結合少數民族文化的課程。阿里山國中小曾被賦予高度的期望,但也僅限於每週一節的母語課程。鄭佩茜強調,文化觀念的灌輸很重要,既然學校沒安排文化課程,那就靠自己做紀錄。而在部落格上的生活點滴,也是鄒族人重要的生活文化。鄭佩茜希望,她的努力可以減緩文化消失的速度。
鄒族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安麗花認為,鄒語能不能存續,環境佔了很大的因素,因為國中後到外地求學,使得許多鄒族人逐漸忘記自己的語言,就連自己也是因為興趣才又從頭開始學鄒語。「我在家跟我媽媽講話時我都盡量用鄒語回答,避免自己真的忘記自己的語言了。」安麗花說。
「鄒族青年行動聯盟」副召陳有福認為,政府和鄒族應該要有良好溝通,不能政府自己一廂情願,應該要好好思考什麼方式才是最適合原住民文化的。樂野部落的咖啡農方政倫則表示,希望自己的後代不要忘記鄒族的語言,「當然還是希望他會說啦!以前因為政府的政策讓我不能說鄒族的語言,希望未來我的小孩可以好好的學習族語。」方政倫表示。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