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升學「原」來不容易

2019/12/25 16:31
4,914次瀏覽 ・ 27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原住民為什麼可以加分

 

升學季來臨時,「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就容易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而這個制度的產生可以推算回1951年,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了讓原住民能夠快速融入社會,而開始在教育方面給予優待。一直到解嚴後,制度才開始進行修改,將原住民族語納入課綱,政策的宗旨也從希望原住民快速融入主流社會,轉換成期望培育更多能為族群貢獻的原住民人才。

加分制度 開拓原民視野

 

隨著時代的改變,「升學保障制度」也開始出現了問題。現今原住民學生因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於族群文化的意識不再濃厚,在教育資源上也不像過去匱乏,因此常會被大眾質疑保障制度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南排灣族語老師 Kuliw djumulj(林順吉):「那是政府為了要讓我們的原住民認識自己,認識我是誰,如果你有族語認證通過就給你加分優惠。好的學校有好學校的資源,或者教學的老師的師資、風氣,帶動他更進一步(學習)。」

 

部落原住民學生 Kuliu(朱元慶):「我覺得自己從偏鄉那種教育資源比較匱乏,還有沒有那種競爭意識的學習環境這樣成長過來,我覺得這種制度還是必要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制度,我現在不會坐在這裡,我不會有那麼多不一樣的看待事情的角度,然後進而去影響到我自己對我未來的發展。現階段來說,我們原住民普遍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那我們遷徙到都會地區的人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基本上就學的環境跟什麼的跟非原住民的學生沒什麼太大的差別。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及發展學系副教授 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大的方向我是認為說升學保障該做,而且它背後的政策意涵要釐清,可是我會認為現在的執行方式有問題。因為現在的執行方式,我講坦白話它比較是爽到個人,至於他拿到了學位,學到現代社會的一些知識之後,他有沒有回饋給他的族人,其實現代的制度引導的效果沒那麼好。」

 

來自刻板印象的歧視傷害

 

除了目前制度上的問題,許多原住民在求學時,也會面臨到一些言語的歧視和刻板印象的影響,而這些歧視和刻板印象也導致原住民學生在自我認同以及未來發展上都受到了阻礙。

 

部落原住民學生 Kuliu(朱元慶):「我那個時候大概高中的時候開始才到都會地區讀書,讀書的時候其實最常碰到的就是,身邊的朋友覺得自己可能很會開玩笑,或者是你很會唱歌、很會喝酒,或者是你其實很懶散,這其實是一種對於我自己本身的文化不太了解所以產生的一種刻板印象。一開始我不把它當成一種歧視,但久而久之我發現這會影響到我在跟新的人認識的時候,我會比較排斥去說自己是原住民這件事,我認為到後期它(刻板印象)對我產生的影響變成是我去否定我自己的身份認同。」

 

都市原住民學生 Haipang Takiludun (古耘碩):「像我們這種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只是膚色比較黑,只是輪廓比較深而已,但是我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都差不多,歧視就比較少。」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及發展學系副教授 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大家都說尊重多元文化,可是講坦白話,非原住民的師生不知不覺當中,有一些言語其實會讓一些原住民學生覺得很不友善。尤其在花蓮、台東,大量的阿美族小朋友,大規模都全部被找去打棒球。可是打球打到最後,有多少人能夠最後再到職棒、到日本拿比較高的薪水,其實非常非常的少。可是就在拚命把這些學生拉去練棒球的過程當中忽略了他們的學業,最後他們也沒辦法往上升,可是學業也不行了,他就很容易流入什麼呢?低階勞工。這個也是制度上的一個刻板印象。」

 

改善制度 找尋文化認同

 

目前「升學保障制度」所面臨到的問題,也正是專家學者們近幾年努力改善的方向,希望透過課程或是課綱的修改,來增加原住民學生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以及降低大眾對於制度的曲解以及不了解。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及發展學系副教授 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原民生升學保障辦法其實目前正在修訂,指考那邊要求原民生交族語認證的制度還在,同時不要忘記另外兩大大學入學的升學管道,繁星和推甄。除了一般學測成績的篩選,還有一般的口試和書審之外,你可以摻產(參考)這個學生對於他自己族群文化的了解,你應該優先用那個對於他族群比較了解的,這樣才比較公平,更能為原住民族培養人才,才不會讓升學保障淪為只是個人的好康而已。實際上這個政策的結果,難免在族群之間還是會有差異,主要是你要把那個機會製造的好,然後剩下的就是你這個族群集體或個別的成員你自己努不努力的問題了。」

 

文化氛圍 找到自我歸屬

 

制度的改善,是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原住民學生在教育以及文化上一同成長,然而對於文化方面的補足,與家人和原住民同儕的相處也是非常重要的,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讓文化融入生活中。

 

南排灣族語老師 Kuliw djumulj(林順吉):「靠學校一個禮拜一節課,成效是有限的,但是我們是盡量讓這個族語教學的傳承工作能夠很紮實,大家原住民要有這個意識,爸爸媽媽要有這個意識,回家多多講一下,盡量運用老師在學校教的東西。如果他懂了這些東西,有上過課就至少他知道我是排灣族,我就想去更認識一些排灣族的東西。爸爸媽媽跟小朋友一起成長,帶動我們年輕家庭的爸爸媽媽一起學習,這樣帶動起來的話,應該是會慢慢看得出來成效。對族語、對文化的傳承當然是有幫助。」

 

部落原住民學生 Kuliu(朱元慶):「因為畢竟在都市求學的過程當中,其實我們沒有那麽多的機會可以去碰到原住民的學生,那這種情況底下我們對文化的那種求知的心態,可能就會慢慢隨著你自己的環境而淡掉。那如果說今天在大學裡面有這樣的一個單位,有這樣的類似的社團產生的話,那我覺得對於我們來說是會是很棒的。」

 

都市原住民學生 Haipang Takiludun (古耘碩):「你這個身份是你祖先傳承下來的,但你現在已經到了都市,不應該就是直接切斷你這個血緣,我覺得就是一種延續下去的感覺。服務部落吧。」

 

傳承最美的故事和文化

 

無論制度如何改變,對於新一代原住民青年的期望,莫過於能夠成為與主流社會對等談話和為族群發聲的人。過去對於原住民來說,傳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一生中最大的使命,族人們會將所有的文化知識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原住民青年在找回文化的路上必會碰到許多阻礙,雖然不容易,但如果沒人傳承這些記憶,原住民最後將會被遺忘,變成過去,不再存在。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