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倡人權 受難者家屬揭露秘密
【記者陳品融、王憶瑄、張騰中台北採訪報導】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10日至29日,在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舉辦《卸密》展覽,此展為8月起進行的團體工作坊之成果展現,集結多位政治受難者後代、心理師、藝術家及工作人員,透過多元的創作類型,及開幕式中的行為藝術表演等,希望以藝術為媒介,卸下內心中積累的傷痛,也讓大眾重新認識轉型正義等人權議題。
於開幕式上,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表示,受難者家屬雖被稱作準受難人,但其所遭受的苦難與社會排除,遠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跟想像,絕不亞於受難人本身。
開展當天除了適逢美麗島事件四十週年,也正好是2009年藝術與人權團體衝突事件的十週年。十年前,在美麗島事件三十周年紀念展上,受難者家屬因不滿政府招標的藝術家淡化歷史脈絡的行為,發生破壞藝術裝置的插曲,造成「藝術」與「人權」間的對立。如今,此展覽由白恐受難者家屬舉辦,亦象徵了藝術與人權議題的結合。
身為受難者家屬二代的策展人蔡海如則說明,十年前的事件提醒當時的他必須正視自己的過往與其所承受的事物。4、5年前,他開始以藝術的手法表自己的內心感受,並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究竟如何看待白恐第二代此身分本身,並想到可以與其他擁有類似經歷的人們對話,來釐清其所含有的意義。
本次展出作品形式多元,包含捏塑、圖畫、詩作、裝置藝術等等,其中,身為政治受難者二代的許景能,透過與兒子共同展出,呈現不同視角中對白色恐怖的印象。他亦在兩面牆上設置觀眾留言區,採用大富翁中機會與命運的意象,來比擬白色恐怖時期,人們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時產生的不安,以及對民主和自由的渴望。許景能說:「自從促轉會與人權館有這個活動,一方面我們製作藝術的創作,一方面也是一種療癒的過程。」
前來觀展的民眾陳欽生則表示,十分樂見受難者家屬以藝術手法,分享他們對於事件的看法,並期待他們以更具體的方式呈現作品。
雖然歷史的痕跡無法完全抹平,但透過藝術讓人們卸下內心的秘密後,能促成更多的對話,並互相療癒過往的傷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