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養食刻

地區:
分類:
嵌入:
文字-A A +A

社區營養 知識初下鄉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海區營養師 張藝馨:「我是營養師,嘉義縣社區推廣中心的營養師。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107年起推廣在22個縣市衛生局成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嘉義市分為東區和西區;而嘉義縣則同屬一個單位,但分為山、海、屯三區。除了讓在地民眾可以向專業營養師詢問飲食或是營養等問題,也希望透過相關課程與活動,提供社區更多元的營養知識。

 

嘉義市西區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 陳冠臻:「其實我們營養師的工作就是做一般民眾的諮詢,或是說我們會到社區去幫長者做營養評估,然後做風險篩檢,還有就是做團(體)衛(生),還有包括餐飲業者的輔導。」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屯區營養師 洪慈姍:「有問題的我們就做個別衛(生)教(育),然後還有團體衛(生)教(育),跟社區據點的一些志工的培訓。 」

 

營養課程 健康補給站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海區營養師 張藝馨:「來看它,它是什麼類,蔬菜還是全穀雜糧?蔬菜的舉手,記錄一下,左邊的舉手,太好了, 年輕人我們看一下,玉米因為它澱粉質比較高,阿姨他們都比你們厲害,它是全穀雜糧類。」

 

為了將營養知識普及給社區民眾,嘉義縣社區推廣中心成立了新港示範廚房,先透過簡單課程複習營養知識,再透過實作課程讓長者能了解食物特性外,也能從中了解不同食物所富含的營養價值。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屯區營養師 洪慈姍:「示範廚房其實是當初國健署說一定要設置的,(示範廚房)會想設置在這邊(新港),其實我們看過朴子(市)、鹿草(鄉)、新港(鄉),所以其實發現最後是新港衛生所的地緣性非常好,社區據點也最多,所以這個應該是可以很好運用的地方。剛剛來示範廚房(活動)的這些長輩,他們其實都是社區據點的志工,所以他們有時候會跟我們要一些食譜,他們回去就可以做(料理)給據點的長者吃,所以其實這樣的效益是加成的。這些課程其實是我們每一次營養師(一起)發想的內容,比如說像夏天的時候,很熱的時候就煮涼麵,那冬天就是像今天吃芋圓,教一些他們簡單又可以方便處理的一些(料理)內容。」

 

參與新港示範廚房的民眾 林明琴:「老師都很用心的教我們,我們也認真聽,聽了回去之後,要想這些東西(老師教過的食物)要怎麼煮。」
 

參與新港示範廚房的民眾 林政信:「(營養口訣)都可以馬上說出來了,三好一巧、每日飲食指南, 以前都不知道有這個東西,他(社區營養師)有上課就有印象,飲食方面就比較會去(注意)。」

 

而在嘉義市,除了著名的東區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是雲嘉地區的模範外,在西區的陳冠臻營養師也默默地將自己的熱忱投入其中,在原有的課程中加入每個星期的營養教學,並搭配共餐服務,讓長者們一邊吃著營養均衡的午飯一邊聊生活趣事。

 

嘉義市西區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 陳冠臻:「我每個禮拜五的早上,我會上營養課,但是兩週一次的營養課程;另外一次就是會做手作課,讓長輩自己當廚師,然後去分享他們的菜餚。這些課程是我自己想的,你一定要想一些讓長輩覺得有趣,又可以讓他們記得住(的方式)。所以我有(設計)一個學習單,我會讓長輩手撕廣告的單子,但是也有長輩會覺得說,為什麼你們不給我剪刀,其實長輩就跟小朋友一樣,他們的小肌肉已經慢慢的在退化了,可是你藉由他們手撕的時候,如果他們撕得很漂亮,他們會非常有成就感。」

 

參與課程長者 賴來月:「他們(社區營養師)如果說老人要吃少一點,我們就會改變(飲食習慣),吃少一點。」

 

參與課程長者 陳維緞:「我們懂了很多,就像早上老師講的豆類,我雖然是護士可是營養這方面我真的學了很多,所以今天上的這一(課)老師又加強了,我們印象更深刻了。」

 

服務社區 營養教學難不難

 

參與課程活動長者:「還是拿鋤頭比較自在,拿這支筆這麼重,每件事情都要學,重。」

 

社區營養目前僅推行了一年多,許多營養師們除了在與民眾互動以及社區環境上需要適應外,在落實營養課程時也會面臨到一些困難。

 

嘉義市西區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 陳冠臻:「其實他們(社區長者)很多不識字的,所以必須找一些圖畫,然後找一些簡單的東西跟他們講(營養知識)。我們出去其實沒有硬體設備,因為它(社區據點)不一定會有電腦或是投影機,所以我們可能就是自己要做,我們自己的手拿海報、食物圖卡讓長輩來玩。營養(課程)這個東西你唯一能做就是從遊戲當中跟長輩互動,你沒有辦法就是你講長輩在下面聽,反正講到吃的他們就很強,就開始每個(長者)都很有意見。」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 海區營養師 張藝馨:「我們端(芋圓)進去裡面,我們來洗手,我們來喝甜湯。 」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 海區營養師 張藝馨:「有一些困難點是你可能希望他(社區長者)可以更好,那你跟他講他不一定會願意聽。這個會有挫折感,可是這個挫折感就是回去之後 ,可能會自己再想盡辦法,也許我會檢討會不會是我講話不夠有趣,或者是以他(社區長者)關懷的角度為主,就是以他願意聽的角度,然後可能先引發他的動機,讓他願意來跟我做交談的時候。我們再往進一步的下去執行我們的營養計劃。 」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 山區營養師 陳奕伶:「 因為我之前在醫院(工作),那我做的部分就是病房,但是你去到社區他們都是健康的、可以活動的老人,所以你跟他們講(話)他們會回你,有一來一往的互動,跟在醫院的感覺是不太一樣的。」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 屯區營養師 洪慈姍:「 那我覺得我們最酷的就是這台移動式的電磁爐,空間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把這一台(電磁爐)移到外面去,外面可以容納30人以上,那這個(空間)大概(容納)10個人左右。雖然這個空間很小,可是我們還是要找到我們自己的方式,然後去解決我們會帶來的一些問題。」

 

駐鄉發展 社區食刻營養

 

營養師們用對社區的熱愛克服困難後,在與長者們互動的過程中,其實也收到了很多回饋以及成就感。

 

參與新港示範廚房的民眾 郭銀烏:「我的女兒、媳婦回來,(我)都會告訴他們我在這裡(新港示範廚房)上課、做了什麼。有時候會忘記,我也會說給先生聽。」

 

參與新港示範廚房的民眾 江淑煖:「現在如果跟朋友在一起時就會說要怎麼吃,像堅果類不能像以前一樣一直吃,水果也不能一直吃。」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 海區營養師 張藝馨:「今天一問下去,他們就會知道說有分六大種食物,我每天就是要吃到這麼均衡。然後每次他們來,比如說像今天煮芋圓,那我下一堂課來就有些阿嬤會很開心的跑來跟我說,你上次做的那個蒸蛋還是芋圓我回家自己有試,然後我覺得很好吃也很好用。我就覺得這是我們(會有)成就感的地方,他回去了他真的可以應用在他生活裡面。」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 -屯區營養師 洪慈姍:「通常第一次去的時候,長者都是他會害怕你,因為他也不知道你是誰。然後我們說我們是營養師,然後他們就會嗯,然後呢?然後就很安靜的上完一堂課。可是其實如果你一年當中頻繁去了三到四次,然後每次都讓這一群人看到你,然後你每次只要說我又來了,然後他們就會說營養師你又來了,其實下次來的時候他們就會對你更開放。那其實我們這樣上課他們才會跟我們有回應,有回應我們才會有回饋,這樣我們才會知道我們到底需要針對他們(社區長者)去上什麼樣的課程。」

 

嘉義市西區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 陳冠臻:「有一個長輩她其實是營養狀況不是很好,可是她來這裡之後又有一些營養觀念,阿嬤的狀況是有好轉的。然後也有阿嬤從不開心變成開心的。」

 

參與課程長者 劉美珠:「有,受益良多,出來(上課)很開心,開心就吃得下。」

 

隨著不斷地深耕在地,社區營養師與在地民眾的連結更加緊密,不僅為社區注入年輕活力,也能透過所學去回饋社會,讓社區民眾學得快樂,吃得健康。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498則報導
2,176則影音
564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番路彈藥庫 舊址活化資源回收場

2024-03-25
瀏覽:
2,313
推:
1
回應:
0
2:47

與自然共伍 官田菱角種植之路

2024-03-25
瀏覽:
2,188
推:
18
回應:
1

華德公園整建 要拆要蓋誰知道?

2024-03-25
瀏覽:
1,891
推:
0
回應:
0

顛覆傳統 臺灣特殊送行文化

2024-03-18
瀏覽:
3,466
推:
0
回應:
0
2:58

戲台後的國寶 布景彩繪師

2024-03-18
瀏覽:
6,517
推:
66
回應:
0
2:58

循環經濟 嘉義縣回收蚵殼再利用

2024-03-18
瀏覽:
4,644
推:
47
回應:
0
6:29

街頭藝術 文化的舞台

2024-01-12
瀏覽:
12,173
推:
2
回應:
0
8:28

漁:漁獲量銳減 近海漁業情勢差

2024-01-12
瀏覽:
21,795
推:
1
回應:
0
5:51

中正來了 然後呢?

2024-01-12
瀏覽:
10,025
推:
0
回應:
0
6:50

時代旅人 承載百年記憶朴子布行

2024-01-12
瀏覽:
39,742
推:
159
回應:
5

社區營養食刻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81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81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