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回顧─流域公民基本功系列講座(一)】流域的今昔與展望
自去年年初,「生態工法基金會」與 「台灣河溪網」 基於對台灣河川治理議題的關懷,從召集內部的河溪讀書會、探討河川問題開始,擴大邀請共同關心河川的市民朋友們,一同參與每個月舉辦一次的 「流域公民講堂」。
在這個年末回顧階段,小編將不定時地向大家分享我們在去年討論了些甚麼,學到了些甚麼,希望擴大流域公民講堂的效益,讓更多的河川社群、NGO夥伴、市民朋友或甚至政府機關也能參與我們的學習過程,重新看見河川的價值。首先,揭開此流域公民講堂序幕的,是 #楊佳寧 博士分享的 #流域公民基本功。
「流域公民基本功系列,是為了我們作為流域公民,作為居住在流域上的一員,面臨氣候變遷與體制環境變遷的時代,我們應該知道些甚麼......而針對流域面對各種不同的衝擊與挑戰,身為流域公民的一分子,能如何處於主導地位,共同給予一個流域願景,幫助體制的變革。」
-----------------------------
今天的年末回顧,分享的是第一講《流域的今昔與展望》
「流域,是因水的流動而連繫在一起的土地。」佳寧老師從北台灣流域的歷史談起,從台灣的板塊特性、百萬年以來地質與地形在大時間尺度上的變化、以及不同殖民時期所繪製的輿圖,拉長我們看待流域的時間尺度,指引我們更謙卑的看待流域的變遷。
透過一些舊照片,我們不僅能看出河川的變化,也能看出過去的人們與河川互動的方式。而到了現代社會,在工程科學的演進下,人們為了生活的便利而將河川塑形,將河川變成了有規矩幾何形狀的渠道,雖然帶來了更大的開發價值或利用空間,但卻也造成了一些隱憂......
延續台灣看待河川、整治河川的方式,老師透過淺談美國與日本幾個河川治理的案例及其今昔變遷,分享國外是如何從明渠水利的觀點,慢慢藉由河相學、棲地生態學等學科的發展,更進一步認識到河川的真實樣貌,重新定義河川與我們生活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在最後以台灣從民間發動的小小河川復育行動,鋪展了接續的系列講座希望帶給台灣河川及各個流域公民的意義。
---------------------------
小編的第一篇年末回顧到這邊,歡迎大家透過連結,再次聆聽佳寧老師精彩的分享,也歡迎各位至生態工法基金會FB粉絲團留言給我們知道你/妳的心得與回饋。希望不管是河川管理與治理的單位、各民意代表或是市民朋友們,都能更認識我們生活周邊的河川,學習與水共存,跟我們一起成為流域公民,守護台灣的河川。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efyXH-wXZwA
PS:本講座場地為坐落於華山1914文化園區紅磚區中的 山產店,是透過推廣更好的山村產物與綠保產品,讓產品販售的報酬可以直接回饋於土地及山村,歡迎大家前往消費支持~
生態工法基金會│https://www.facebook.com/eef.org.tw/
台灣河溪網│https://www.facebook.com/rivernetwork.tw/
華山1914文化園區「山產店」│https://www.facebook.com/MountainProductsStore/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