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COP25四】減量力道不足 國際智庫提長期氣候策略

2019/12/10 13:54
1,90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長期氣候策略能結合NDC的短程目標、行動與長程目標,且能增加透明度,換取更高的減碳目標,促成企圖心之實踐。

IDDRI研究員Yann Robiou du Pont(左)和New Climate Institute創辦人Frauke Röser(右)(圖:楊竣文)
文/楊竣文
 
每年COP起跑前夕,常會看到許多權威機構開始紛紛拋出累積一年量的研究數據,這些結論通常揭露了當年度的碳排成績,或甚至是預測了未來的排放量路徑,由聯合國環境總署(UNEP)發布的《2019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19)就是其中一份。
 
回顧去年,該報告開宗明義指出若要將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C內,全世界必須再多減130150億噸二氧化碳,如欲挑戰溫控目標1.5°C,則得多減290320億噸。而根據今年的報告,令人遺憾的是,如此差距並沒有縮減,這意味著全球減量腳步停滯中,未來該如何提升國家自主貢獻(NDC),是當前氣候社群最大的難題。
 

氣候減量新思維:規劃長期策略

即便困難,卻不是完全沒有解方。COP25上,永續發展暨國際關係研究院(IDDRI)與氣候政策網絡(Climatepolicy.net e.V.)就在一場周邊會議上,分享一套「長期氣候策略(long term strategies)」新思維,可以幫助強化國家自主貢獻。
 
這個字眼,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國家規劃出NDC短程、中程、長程且「透明化」的行動目標,讓氣候社群可以隨時檢視、監督。不過,IDDRI研究員Yann Robiou du Pont強調,光有目標是不夠的,長期策略裡還必須包含幾個特色,才稱得上是NDC的強化補充包。這些包括:

(1)具有願景目標且能避開高風險策略及減碳瓶頸;

(2)促成跨部門合作;

(3)涵蓋非國家行為者及公民社會,促進企圖心並確保政策執行;

(4)具有透明度,可以吸引私部門資金及國際援助;

(5)具有合作性,可以仰賴外在行為者;

(6)具有企圖心,透過長期氣候策略的彈性及特殊性質,提供清楚方案實現低碳轉型。

與會來賓分享各國經驗(圖:楊竣文)
與會來賓分享各國經驗(圖:楊竣文)

實戰經驗分享 英國如何邁向2050碳中和

談了這麼多抽象的概念,是時候一同來看看實際案例,像是英國2050年的碳中和藍圖。
 
事實上,英國自2008年通過氣候變遷法案後,在長期氣候策略中初設了三個執行週期和碳預算(carbon budget)目標,分別必須在2008~2012年、2013~2017年、2018~2022年減少一定比例的溫室氣體。但隨著近期英國喊出更具野心的2050年碳中和目標,目前政府已額外增加2個執行週期,分別於2023~2027年和2028~2032年中,各自要再減少51%57%的溫室氣體量相較於1990年的排放水平 (編按:根據台大風險中心趙家緯博士來信指正,「長期氣候策略(LTS)」是應巴黎協定要求,英國去年四月以Clean Growth Strategy 作為LTS提送至公約秘書處,但階段性的碳預算是其氣候變遷法的要求,較不適宜用來說明LTS研擬對於提升NDC的效用的例子。)
 
無庸置疑,當國家清楚設定每個周期的排放上限,接下來就比較容易訂出一連串的行動。不過英國的經驗也告訴我們,長期氣候策略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依照國際情勢、科技發展等做滾動式修正。
 
目前,UNFCCC已陸陸續續收到13份來自各國的長期氣候策略,其中包含葡萄牙、斐濟、馬紹爾群島及德國等,都致力追求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不過,同場周邊會議上,也有專家強調,地區首長的任期問題,會是影響長期氣候策略延續性的瓶頸之一。而要避免這個問題,就必須花時間讓不同繼任者或黨派之間有良性的政治協定,這也讓擬定策略,變成是個充滿挑戰卻又不得不做的差事。
 
【參考資料】

New climate Institue, NDC Update Report December 2019 – Long-term, society-wide visions for immediate action

 
【寫手簡介

楊竣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同為荒野保護協會、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一份子。研究興趣是國際關係、比較政府及環境政治;2019年首次參與在西班牙馬德里所舉辦的氣候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5)。

 
 
【延伸閱讀】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