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介入空間系列-嘉義縣新港越堤剪黏大壁畫-執行感想
即使五十年甚至百年過去,我們有信心假使這門工藝真的失傳了,它的美麗還是會停留在這座越堤上,就如同敦煌的壁畫一樣;此處的美是在生活之中就能欣賞到,曾經看過台灣藝術大師顏水龍的介紹上說,他認為戶外的壁畫是平民百姓隨時可以欣賞到的,欣賞藝術不再只是有錢人家的專利。
起初對於藝術介入空間這計畫感到有些陌生,所以起初與在地居民及地方人士的討論後想以位處於嘉義縣新港鄉的復興鐵橋地段的越堤壁面的改造為主,所以就著手開始討論細節並撰寫計畫,但在申請的過程中遇到了些挫折設計圖也經過多次修改,在參考了文建會的委員的意見,重新與雲科大聶志高老師的設計團隊經過多次討論與提案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所要傳達的意思,將藝術協調介入日常的生活空間,而不是去完全抹煞掉原有的空間環境,就如同蘇軾說的「人生處處有佳景」,美學應該落實於我們的生活周遭。
透過執行藝術介入空間的計畫,跳脫了原先社區營造的框架,在過去做社造的經驗中,往往
都強調只要是居民參與製作或活動,即使成果有點不盡完美,也都可以被接受,同樣地我們的社區也有這樣的經驗,由於社區人口老化,但是大力支持社區營造的反而是那些步入暮年的老人家們,所以在執行即使知道社區營造的成果仍有缺點也已經感到滿意,畢竟在社區裡是因為這樣才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居民感情也都更好了;只是接觸到這計畫後,才知道這樣是不足的,必須將層次提高到生活美學的視野,藝術介入空間不再只是社區營造那樣單以社區為出發點,而是要做到兼顧到社群、人文、自然以及美學的觀點,讓藝術介入生活。
希望古笨港剪黏越堤的完工能創造嘉義的新地景,並更進一步成為台灣的一傳統工藝跨入新
領域,結合現代美學設計的新典範;以傳統工藝的剪黏和交趾陶發展而言,過去較不為所知,即
使約略了解的人,也總覺得剪黏就是廟宇屋頂上的龍、鳳,在現代台灣社會的眼中這些是落於俗套的傳統工藝;最後證明這門工藝也是能讓眾人驚豔的。
期待透過這次計畫的執行,能夠將這門工藝帶入另一發展方向,延續傳統工藝的生命,即使五十年甚至百年過去,我們有信心假使這門工藝真的失傳了,它的美麗還是會停留在這座越堤上,就如同敦煌的壁畫一樣;此處的美是在生活之中就能欣賞到,曾經看過台灣藝術大師顏水龍的介紹上說,他認為戶外的壁畫是平民百姓隨時可以欣賞到的,欣賞藝術不再只是有錢人家的專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