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失智人口攀升 民間創立歡喜學堂
NS: 學堂上課聲、親屬互動聲
標一:不得不面對 高齡社會與老年失智
OS:生而為人,我們都會變老,但當我們老了以後,所期望的老年生活會是何等光景?根據內政部統計處通報,截至107年底,我國戶籍登記人口约為2,358萬人,其中65歲以上者占14.56%,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而我國老化指數仍在持續攀升。而在台灣65歲以上老人中,輕微認知障礙约有62萬六千人,佔18.23%;失智症约有26萬九千七百人,佔7.86%,台灣恐怕在不久的將來步入「超高齡社會」,因此人口老齡化及預防老年失智是台灣社會現今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標一:開心上學堂 歡喜活動過日子
OS:在桃園南崁,有一間專門服務社區週邊老年人及失智症患者的「歡喜學堂」,就像是學生上課一樣,長輩們坐在教室聽老師上著健康操、手工藝、捏黏土的課。中午吃飯時間到了,還會一起煮飯做菜,再送上桌給同學吃,絲毫不馬虎,當一個高年級餐飲服務生。
標二:婆婆輕度失智 愛心創辦歡喜學堂
歡喜學堂創辦人 楊振凰:「我婆婆在2010年的時候,就那個發現得了這個輕度的失智。我們2011年回來以後,住在吉邸嘛齁,然後這邊就是看到都有足夠的公共空間,可是常常都看到這些孤單寂寞的長者,有的坐著發呆,有的坐著打瞌睡,然後我很擔心他們失智,對,因為失智都往往從憂鬱開始嘛,然後老人家很寂寞,他就會憂鬱然後對,所以我就想說既然我在陪伴婆婆媽媽,我就一起陪伴他們好了,所以我就發現說台灣這個很多社區裡面都都住著一群走不出去的這些失能或失智的長者,因為他們就退縮在家裡嘛齁對,所以就想到說社區有足夠公共空間,然後既然有這些長者,有空間有退休人力,所以就把它整合起來做歡喜學堂這樣子。」
標三:生活不孤寂 歡喜學堂滿溫馨
OS:對於如何照顧失智的患者或長輩,對創辦人楊振凰來說也是一項艱難的考驗。她邊做邊學,才發現讓長者開心地生活養老是方法之一,於是便成立了歡喜學堂。
學員 李徐幼:「做這個很好,這個學堂都照顧老人家,很會照顧老人家,老師很疼老人。」
標四:辦團康關懷活動 供家屬喘息服務
OS:歡喜學堂大多都是失能或失智的長者,來到了歡喜學堂,照護家屬與看護一起享樂的同時,也獲得了喘息的空間。
學員 徐游信子:「老闆對人也很好,將大家照顧來照顧去,晚輩要做什麼也比較放心,不然如果自己住,晚輩要做什麼會想說,留長輩一個人在家,不知道會不會怎麼樣。那這樣讓我們子女、媳婦、孫子出去工作,把我們扔來這,他們也放心。感謝老闆做這個(歡喜學堂),讓老人家可以開心快樂,頭腦才不會失智。」
標五:情比路更長 不怕失智友善照顧
OS:在「歡喜學堂」的牆壁上,每一張照片都是歡笑的臉譜,每一位長者離開歡喜學堂時,也總是會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在這不算大的空間裡,卻處處都是快樂溫馨的痕跡,或許這一張張充滿笑容的臉就是支撐著創辦人、志工及老師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記者黃建軒 陳亭妤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