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河踏悠地景公共藝術
憶河踏悠 地景公共藝術
策展理念 (文稿資料來源:蔚龍藝術公司文宣)
民國 80年至83年於内湖大直段,臺北市政府在都市發展规劃下,
著手對基隆河道進行第二次截彎取直主整治計畫,除了河道附近
居民的拆遷安置,並變更都市計畫為商業區、娱樂區、
工業區與住宅區等,成就了大湖與內湖現今的地貌.
這座新興的重劃區經歷了農業區 輕工業區與科技園區
及商業區的產業轉變,吸引了大量的畫廊進駐,逐漸成為知名藝文
機構 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群聚區域,包含現今的美麗華商圈,
內湖科技園區、大內藝術特區等蓬勃發展。
而產業所帶來的外地工作人口大 量遷徙至此,過往磚窯業
那參差錯落的煙囪林立在基隆河岸,裊上升的煙圈幻化成飄渺雲霧
,逐漸失溫、消散,如同在地人心中那隔著世代與地緣而無法傾訴的鄉愁。
承此,「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試圖在基隆河歷史中找尋「河道變遷」、
「消逝的水文地景」及「產業與人文遷徙」等文化切面,藉此詮釋
看不見的都市地景變異的脈動。展名「憶河踏悠」中,「憶河」
意謂將回憶訴諸這20幾年來基隆河截措取直後的地景變遷,
唤醒在地居民的文化記憶;「踏悠」則為古地名「塔悠」的諧音,
踏上河濱公園草地觀賞地景藝術作品,在悠閒、
愉悦氛圍中懷想今昔對照之幽情。
期盼透過蘊含著溫柔情懷的地景公共藝術,主題活動、系列導覽與工作坊,
催化過往的回憶與未來的思考,迎接世代與鄉里間的溝通,
邀民眾 一起凝望在時空更迭下濃縮於臺北地景公共藝術中的深刻歷史意義。
藝術家陳禹廷 飄蕩的種籽
大直、內湖一帶的產業發展因都市計畫方向而調整,使得曾在此區蓬勃發展,
哺育者多數在地居民的農、窯業逐漸式微,並外移至林口、龜山等地,過去那星羅
棋布的大塊農田短短數十年間,轉眼變成了現今知名藝文機構、企業營運總部及研
發中心比鄰群聚的科技園區。藝術家陳禹廷認為因生涯發展而
在故鄉與新居間往來遷徙的人們,就如同一株 株蒲公英的種籽一般,
乘著微風飄飄蕩蕩,擇良落地生根。這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匯聚與離散,
便成了藝術家轉化鄉愁的元素。
藝術家陳禹霖 地景藝術作品-河道變遷 EVER
由於基隆河上游的平溪山區為臺灣雨量最多的地區,故過於曲折的河道
與低窪的地勢容易造成下游地區的水患,因此於民國80年至83年間
在內湖大直段進行了 第二次截彎取直的河道工程。
藝術家陳禹霖以此為靈感創作,跳脫了正規河道工程中掘河填土的思維,使用
雙層不同色的透明貨櫃局部重合,象徵基隆河水以人工的方式被裝載、運輸,模糊
歷史現實與直線想像之間的界線,並藉由水中氣泡的意象裝填河道記憶,
在浸入情 境式的水波光線投映下,多面向且聚焦地向觀者述說河道變遷的故事。
鶼鰈情深 作者:姜憲明
以男女挺立之姿,刻畫出紳士淑女的外在形態,造型上結合
福氣飽滿的肚子,營造 出有趣可愛的福態。整組作品詮釋出男士
風度翩翩、窈窕淑女的深情對望。
台北萬豪酒店裝置藝術 "蝴蝶"
西班牙藝術家Manolo Valdez代表作
公民記者/阿喜/濱江國中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