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嘉鄉濕地有約講座- 透過濕地女力創生,開創新面貌。

文字-A A +A

        為翻轉大家對濕地的刻板印象,並期盼大家探討濕地合理應用的問題,嘉義縣政府農業處於108年10月30日(三)在東石辦理「與嘉鄉濕地有約-濕地女力創生」講座,此次特別邀請三位與嘉義相關的濕地議題女性工作者:鄉村永續發展協會吳淑芳總幹事、嘉義社區規畫師計畫主持人許芳瑜老師、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李文珍主任,分享各自與濕地相關工作歷程與經驗,透過女性強韌的力量,進行地方創新與突破。

    吳淑芳總幹事分享到,位於東石,生活於海線濕地,產業較為惡劣的地區,在談理想前,需要先思考,要如何「先顧腹肚,才顧佛祖」,要懂得盤點在地力量與資源才能讓在地蓬勃發展。也因此鄉村永續發展協會開始成立基地做生態養殖、環境教育、社區關懷、文化保存、自然保育、青年帶動與產業轉型等大尺度的跨域協力,讓在地產業轉型才能使鄉村永續,翻轉海線以共創嘉濱新生活。

       許芳瑜老師則分享,今年度於牛挑灣埤所進行的社區營造,是個新的嘗試與開始。透過社區營造過程,爬梳在地與濕地的關係,理解許多在地宗教文化與濕地的關係。透過這次的培訓課程,也意外發現,社區居民對於現在的環境現況都不是很滿意,有著延宕許久的環境清潔問題。或許是因為開始有人關注,所以促成部分問題的改善。一個濕地環境,會變成怎麼樣?端看與這個濕地的利用人與方式,人才是影響濕地環境最大的癥結。

       李文珍主任則從自身的經驗分享,友善的農耕,才能保存友善的生態環境系統,一個生態地景的消失攸關著生活文化、食物多樣性、人類生存資源的消失。同時也讓人類養分的消失及疾病的產生。農夫很辛苦,但沒有好的收穫。唯有陪伴農民面對農業與銷售問題,才能直接正向解決濕地生態的問題。而教育消費者,使其理解購買友善耕種農產品是救自己與救濕地環境。

       濕地的產業魅力,也在餐桌上一覽無遺。本次講座,除了透過耳朵與眼睛經歷了濕地各種形態經驗的洗禮,活動的茶敘時間,更提供了以在地小麥、蝦、虱目魚、香蘭葉等友善生態所生產的原料來製作的茶點,讓大家感受到東石物產的豐饒外,還有友善產業對於濕地利用的直接相關性。沒有一次性餐具與極少包裝,也是對於濕地環境的保護與體貼。

       最後,與會者向三位講者提問了,濕地需要保育,那到底要不要利用?三位都不約而同表示,濕地是要經營的,但看法是分開的。經營才會有生計,經營才會有生機,經營才會有生活。綜合三位看法,透過經營,才會有生活,生產,生態等建構良好環境所必須具備的三生。濕地縱使不使用,至少會有滯洪的功能,或者本身自然環境會有療癒的功能。但人與濕地要有接觸,才會和平共處,大家也才能夠去面對環境議題與問題。或許目前濕地各面向的問題很多,但沒有去做,沒有人去接觸,就不會有任何改變。

    每個濕地有其條件,從生產或生活角度,或不同面向來看,或許會跟生態觀點有所衝突!但如何彼此共存,要如何取捨,在地方上不見得要有地緣性的人,而是要有願意產生積極互動跟連結的人。關心的人可以進來,談想像與對話,這才可能去談所謂的濕地利用。希望透過此次的講座,可以讓更多人可以體會,唯有理解跟投入,才能解決目前的濕地環境問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18.11.16

陳食書齋

加入時間: 2018.11.16
4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與嘉鄉濕地有約講座- 透過濕地女力創生,開創新面貌。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