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產地餐桌零距離 食農教育新思維

2019/10/14 15:26
3,259次瀏覽 ・ 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陳嘉怡、張華真臺北採訪報導】 近年來食安意識抬頭,愈來愈多民眾重視飲食議題。9月29日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的好食市集,聚集近40個以環境永續為理念的食農組織,現場更有攤位利用桌遊的方式,讓民眾認識食物與產地。

芒果社企營養師林雅恩:「如果你可以認識我們吃的這些食物,不管是它的來源、它的過程、它的加工、它的營養或者它的後面隱含的文化,如果這些你都可以慢慢去了解,去接受一些訊息或是去找尋它原本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食農開始。」

食農教育分成食育與農育兩個部分,食育探討飲食選擇,反思食物的營養安全與文化。農育則是關心土地與生產者的關係,透過了解食物來源與生產方式。

聯合報願景工程專案中心主任梁玉芳期望我們能理解到不論是食農教育、食安、動物福利或者是化學添加物上面都能獲得一點知識,她說飲食這件事情是需要有一點知識的,才能做好的選擇。

近年來台灣食農教育蓬勃發展,許多學校透過課程帶領學童親近土地栽種蔬菜或利用當季與在地的食物製作營養午餐,建立環保與惜食觀念將食農精神落實在生活中。

民眾杜蒨妮說:「不要浪費食物,然後注重你的食物來源是什麼。」

民眾陳麗捐認為把每樣東西好好吃完,好好地享用它就是最好的環保。

透過改變飲食習慣及價值觀,將食農概念融入生活,了解食物產製過程,拉近人與土地的關係,達到環境永續並讓飲食成為改造社會的力量。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