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捲菸、賣冰、撞球!影像交換所的溪州記憶

2019/10/04 19:58
4,151次瀏覽 ・ 2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在鄉村問路,開google map、講路名、地址通常都說不準,反而是以當地住戶的小名、老樹、老地名、店家賣的物品最具代表性,使鄉村報路方式格具地方溫度。因為這群人有共通的詞彙、記憶、生活,講出來的內容,比準確的路名及門牌,更具有說服力。「影像交換所」的地址是中洲路38號,地址講出來溪洲認識的沒幾個,但假如說,「媽嚕角」、「里港仔」、「球間」,得到的回應一定相當熱情與豐富,這個地方的文化就跑出來了。

照片

起家不怕艱難,做木仔師傅的木板房

交換所場域的老頭家李振金老先生,在庄頭做木的技術人人稱讚,尤其插榫頭的家具,各個做的耐用又別致。現今溪州庄很多阿公阿嬤以前結婚的眠床、門窗、衣櫥等都是請李老先生一手操刀,雖已過七、八十年的歲月,這些嫁妝不曾退色與壞去,依然存放在家中最重要的位子。

李老先生做木有固定收入後,認識了妻子,開始在現交換所最右邊的房子〈當時是空地〉,拿起木頭、木板、槌子等木工工具,純手工蓋起一間木板房,並以竹子剝半前後交織,搭配泥土製成牆面,防止雨水噴到木板房的主結構,一間準備經營家庭生活,滿滿愛心的房子就這樣誕生了,也是現在影像交換所的前身。

七十年前,一群女工捲菸的盛況

約民國37、8年,溪洲開始種植菸葉,從上溪洲到下洲仔也有三到四個菸窯,李振金老先生會到菸窯買整片菸葉,載著菸葉騎腳踏車到美濃刨(ㄎㄠ)菸草,再帶回家中給眾多女工捲菸,但卻是花時間又重成本,李老先生乾脆以他木工師傅的本領,自己製作刨(ㄎㄠ)菸的器材,以兩片木板之間製作彼此拉近與拉遠的機關,將從菸窯買的煙葉放進兩個木板之間,再將兩塊木板彼此相互靠近擠壓菸葉,直將菸葉擠壓成塊狀,拿刨刀出來將塊狀菸葉刨成一片片的細片,之後就可以捲菸了。當時李家宅邸(現交換所) 菸葉盛產期都會聚集數十女工,拿菸草來捲菸,最後再將菸草剪齊及完成。

大家來去里港冰店吃冰!

照片

菸葉生意做不久,約民國41年,家中孩子漸漸上小學,可以幫忙分擔家中工作,李老先生再度利用多年木工的專業,研發出製冰的木箱子,成為溪洲第一間冰店,紅遍溪洲大街小巷,由於李振金老先生小名叫做港仔,每次溪洲人要吃冰,都會說「走!我們來去李港吃冰」,所以李港ㄟ冰店成為溪洲人的一個新地標。曾經有外地人來找朋友聽到要去「李港吃冰」,急忙婉拒,想說為什麼要去這麼遠地方吃冰,這件事情也就成為溪州庄茶餘飯後聊天說笑的內容。

李老先生家賣冰,全家七口總動員。三女兒李枝利阿嬤說,冰店的營業時間就是一家人的作息時間,一起床,從煮糖水、炒香蕉冰、備料、招待客人等,全天沒有休息,晚上全家人閉眼睛才是冰店關門的時間。雖然如此,都沒有人有怨言,全家相當和樂,總是很用心的在協助冰店的生意能更加好。

當時枝利阿嬤才國小四、五年級,早上到溪洲國小上學,下午放學就揹著父親做的木箱子,帶著李港冰店的枝仔冰,到各個街頭小孩子遊戲場所、廟口聚會的地方叫賣,「來唷~來買枝仔冰,要不要買枝仔冰」的叫賣聲音,成為當時上洲、鯤洲兩里、甚至武鹿坑的聚落午後阿公阿嬤們的回憶。

李港冰店冰品種類有很多元,四果冰、綠豆/紅豆冰、香蕉清冰、枝仔冰等都是他們的招牌,由於當時整個溪州庄還沒有冰箱,大家都會來我們這邊吃冰。對面是青果合作社的角(媽魯角)香蕉集貨場,農民都會從四處的蕉園,擔40-60公斤的香蕉來角交香蕉,做完事太累又領到錢了,大家都會來吃這裡吃一碗冰〈約五角〉,每到下午時段,李港冰店總是排隊排滿整條當時中洲路。

經營冰店還有撞球間,七逃仔趴妹的好去處

照片

交換所一棟三間的建築,中間這間經營冰店,左邊這間就租給人經營撞球〈四顆算分的類型〉,撞球會請「球婆仔」負責算分、陪客人打球,所以通常要請漂亮的女生當球婆,球間的生意才會好!

當時冰店與隔壁球間成為上溪洲居民娛樂消遣的好去處,但也常常遇到七逃仔在撞球間賴著不走的情形,甚至起衝突,「港仔」想說這樣不行,不是自己經營的撞球間,沒辦法管理這些問題,於是將撞球間設備買下來自己經營,並找自己的三女兒枝利阿嬤擔任「球婆仔」,除了人漂亮外,又能夠應付這些七逃仔。

當時溪洲出很多厲害的撞球高手,整天都待在冰店旁的撞球間等人來比賽,如果贏了,撞球的錢就是輸的人付,若只有一個人要撞球,那就得跟球婆仔撞球。枝立阿嬤擔任球婆時,從一開始不是很會,與附近的七逃仔、撞球高手過招,最後也變成庄內好手,很多七逃仔很喜歡找枝立阿嬤打撞球。

 

從做木欸、李港冰店、球間、捲菸,一間店會有這麼多不同地表現。鄉村其實是用經驗認識彼此,一同經歷過那個時代的風華,共同的時代記憶會令人懷念、卻也令人反省,過去人來人往的角集貨場,現已成為荒煙蔓草的空地,溪洲懷念的是繁華嗎?還是對於人與土地的信任。過去以人名、地名認路的方式,實質將人與地方關係連接,人代表這間店、店代表這個區,甚至因為店產生出舊地名,所以人的角色很直接的進入庄頭的土地中,我們可以從一間店、一個地方感受到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特性,但現今庄頭好像缺少了,缺少了現代人與土地的連結,這也許也是我們一直在找尋的感覺。

照片

※感謝溪洲李阿嬤提供相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