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懶概念館 一杯咖啡換來喘息
【記者蔡昕縈、顏融、張心瑜、劉欣甜台北採訪報導】位於台北北投的心不懶喘息咖啡,木質調裝潢風格結合屋主原有家具,營造居家溫暖的用餐環境。走進咖啡店內,內部展示著幾件精美的禪繞畫作品,作品以線條交織出幾何、花朵、藤蔓等圖樣,結構細緻精美。
店面後方設置了一個大型黑板,上頭是以紅綠黃三色粉筆繪製而成的禪繞畫,大大小小的花朵、彎曲纏繞的藤蔓緊密相連框出中間的作畫空間,一旁放置幾根粉筆,留待來店的客人以自己的方式繼續完成這幅畫作。詢問過後才知道,原來店內展出的禪繞畫全出自聽障畫家袁湘妮之手。
這可不是一間尋常的咖啡店,而是一間希望協助弱勢者的溫暖咖啡店。
4月20日喘息咖啡開幕當天,現任心不懶喘息咖啡概念館館長、心理諮商師李克翰邀請袁湘妮與喘息咖啡合作舉辦禪繞畫體驗活動,並於店內規劃禪繞畫展覽,讓客人一同欣賞她自信、美麗的作品,希望以她的故事鼓勵更多人走出陰影面向陽光。
透過諮商,找回自信美麗的自己
袁湘妮因為心理諮商與李克翰結緣,透過諮商她走出一條不同的路,發現自身對繪畫的興趣,以禪繞畫教學作為人生志業。
有穩定的工作、生活是袁湘妮一直以來的夢想,但天不從人願,在公司原先負責機種材料表編列、協助公司各部門與工廠端聯繫業務的她,在2014年因為後天聽力損傷漸漸聽不見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無法及時與人溝通讓她開始恐懼接電話,甚至害怕與人交流,最終只得離開職場。
聽力退化使她的自信心盪到谷底,徬徨無助的袁湘妮開始到處上課,接觸烘焙、禪繞畫,想找到能賴以謀生的方法。因緣際會下,她認識了李克翰,開始接受心理諮商。
「我那時候就覺得,我就是聽不到啊,跟別人溝通要怎麼辦?」聊起諮商過程,袁湘妮說自己幾乎每次都會哭,起初什麼都聽不進去,就是很沒自信。回憶起當年的自己,袁湘妮的語氣很無助,眼淚伴隨激動的情緒落下。
諮商的時候,李克翰都會為她準備一大包衛生紙,聽她說話,鼓勵她去嘗試。隨著諮商的時間變長,她使用到衛生紙的機會也漸漸變少了。一開始袁湘妮受「紓壓」的特色吸引接觸禪繞畫,本來只是當興趣,但某次諮商時她跟李克翰分享自己的創作,讓他很驚豔,於是鼓勵她去上禪繞畫的認證課,後來也成為美國禪繞官方亞洲首屆禪繞認證教師。她透過禪繞畫的教學漸漸找回自信,近期也開始到啟聰學校教課。袁湘妮謙虛地說自己不是畫家,只是想和更多人分享禪繞畫的美好。
「我覺得,我如果那時候沒諮商,不曉得會不會得憂鬱症。」回憶當時,袁湘妮笑著告訴我們那是她生命重新開始的契機。因為自身的聽力障礙她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與啟聰學校的聽障學生相處,也因為辭掉了工作,得到很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現在的她很珍惜這樣的生活。
聽障畫家袁湘妮從懷疑自己到重新找到人生方向的溫暖故事,也正體現出心不懶喘息咖啡希望協助弱勢者的服務理念。
在地深耕的願景
心不懶前身為康社力協輔工作室,最初由四名心理諮商師組成。成立十年間結識許多擁有相同理念的助人工作者,於2018年正式成立心不懶團隊,成員涵蓋心理諮商師、律師、教育工作者、社工、靈性治療者等。
隨著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老年人口比率攀升,長者照顧者的生活負擔及身心壓力不斷增長,心不懶團隊希望以咖啡店作為據點,站在與民眾接觸的最前線,凝聚更多助人工作者與社區民眾,投入社會關懷行列並凝聚社區資源,提供弱勢族群與照顧者喘息服務,讓客人可於店內獲取需要的專業資訊,得到片刻的喘息後再重新出發。
喘息咖啡以社會企業形式經營,賣出每一份餐點、每一杯咖啡的收入,都將在扣除百分之八十的營運成本後,將剩餘百分之二十的營收轉作用於經營心理衛教網路平台,提供喘息服務、公益活動等的「喘息公益基金」。
心不懶團隊想打造這間喘息咖啡店,和台灣邁入「高齡社會」社會,有越來越多人在照顧需求下產生的心理壓力有關。
以專業、經驗及熱忱,填滿政府喘息政策的空缺
「長照悲歌!孝子勒斃病父鐵橋上輕生」、「長照悲歌!妻拿鐵鎚重擊頭 7旬翁喪命」、「松山母女上吊案女兒為文化部簡任10職等專委」......。近年來,長期照護導致的社會悲劇不斷上演,一曲曲的長照悲歌中,兇手多半不是泯滅人性的冷血殺手,而是平時親切待人、耐心照護家庭的父母、手足;而社會對於照護殺人的新聞事件,也不見輿論對於兇手的嚴厲譴責,取而代之的只有惋惜與憐憫。
所謂高齡化社會意指65歲以上人口達全人口的7%,高齡社會則為14%,我國在1993年便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高齡人口達到總人口的百分之14.5,也就是330萬人,平均每人需要長期照護的時段為7.3年。
除了人口急速老化帶來的長照需求,目前我國身心障礙者人數約116.7萬人,佔總人口數的4.5%。從以上數據可推知,台灣有許多的家庭正面臨長照的課題,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不論是疾病或是衰老都能更好的控制,未來我國的長照家庭只會日漸增加。
李克翰觀察,由於華人傳統觀念,家庭照顧者以女性為主,女性在面對長照壓力時,往往會因為對家庭的責任心及角色定位選擇一肩扛下,而不會向外界尋求協助。
另外,根據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調查,沒有交替照顧、僅有一名家庭照顧者的家庭佔了一半以上,一個人同時須肩負兩個人以上之照顧責任的狀況也高達三成。
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缺乏向外求助的管道與意願,再加上新聞事件的模仿效果,造成我國長照顧悲劇案件數量逐年升高。
「身為一個照顧者,你要負很多重的壓力,除了有體力上的負擔,還要顧及被照顧者的心情,他們可能很憂鬱而想自殺,同時有的人還要承受家中的經濟壓力,若家中還有孩子要照顧,那那種壓力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心理諮商師許凱翔從業多年,諮商過無數案件,他認為「喘息服務」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政府在多年前便對此作出因應的政策,包括居家、機構、巷弄喘息等服務,由於資格限制及資訊未能有效傳達,這樣的資源並不普及,更別提針對無形心理壓力的喘息服務,這些都是心不懶團隊可努力的方向。
喘息,從這裡開始
「有的時候很現實的是,一個身障者、老人家,他可能下床不容易,但是他可能不知道有所謂的移位機,或者是他不知道有一些社工或喘息服務可以進到他們家去幫他下床。」李克翰強調,「但是我們知道,所以來這邊喝一杯咖啡跟我們聊一聊,知道了這些訊息,其實很多東西都紓壓了,所以喘息就從這邊開始。」
在心不懶喘息咖啡不但可以和心理諮商師聊聊,得到片刻的喘息,也能在這得到以往沒有接收到的資訊,更鼓勵照顧者與其照顧對象一起來到這,讓咖啡館協助民眾一起看守被照顧者,減輕長照負擔。
除了減輕長照負擔,心不懶團隊也強調培養照顧者的自理能力。
李克翰告訴我們,他曾接觸過一位單親媽媽。她的孩子跟自己一樣是脊髓損傷者,媽媽平常忙於工作,便將孩子交由外勞照顧。但這位媽媽總是擔心將來自己先走的話她的孩子該怎麼辦?帶著這個焦慮她尋求協助,經過轉介開始進行心理諮商。
諮商過程中,李克翰發現這位媽媽內心好多糾結與矛盾。她知道怎麼做會對自己比較健康,但她總是掛心孩子,放不下心也放不了手。後來李克翰陪著媽媽和孩子做了一些嘗試,在沒有媽媽的陪同下讓孩子跟著外勞往外走,再慢慢讓孩子練習使用輔具,學習自理。
結束諮商關係很久之後的某一天,李克翰與這位媽媽相遇。這位媽媽告訴他,孩子找到工作,已經開始上班了。「她說她從來沒想過有這一天,雖然她不是要這個收入,但她知道原來孩子可以開始學著處理自己,自立生活,找到工作,原來可能性在。」說著這句話,李克翰露出驕傲的表情,「這個媽媽開始有很多的機會去找別的媽媽聊天,去把她的經驗分享出來,跟其它我們叫做同儕父母的,去做一些交流,我覺得這很好。一直到現在,我們都還會在協會裡遇到,也會有一些分享,我覺得這個就是一個蠻甘心的事情。」
心不懶喘息咖啡旨在提供一個社區化的據點,整合各機構及政府所提供的資源,再加上專業心理諮商人員的進駐,讓民眾可以更輕易接觸到更多長照資訊。
只不過,礙於法律規定,心理諮商師在咖啡店中不能提供諮商服務,但在與顧客的互動過程中,諮商師會適時地引導及提供建議,必要時也會協助轉介,使喘息服務不再只是侷限於時間、空間上的喘息,而是真正達到照顧者心靈層面的喘息,進而避免憾事發生。
此外,心不懶喘息咖啡提供工作機會給身心障礙者,培養這些「被照顧者」的自理能力。李克翰以自身為例,自己因為車禍意外只能依靠輪椅代步,所以他更能同理身障者的生、心理需求,認為被照顧者應該正視自身障礙,並想辦法透過輔具的輔助,盡可能降低其對照顧者的依賴,這樣一來協助者和被照顧者雙方才會解套,這是心不懶期望帶給社會的正面效益。
帶著每一份感動,與你一同喘息
採訪過程中,我們不只看到發現咖啡館內心理諮商師的專業與熱情,更看見他們在服務弱勢者的過程中,慢慢發揮了「喘息」的功效:有人終於放手讓孩子學習自理,有人找到人生不同的方向等等,看見對方經過諮商產生正向轉變,讓心理諮商師深受感動,而這些感動使他們更積極投入公益服務,希望能擴大心不懶團隊的正向影響力,深入社區角落,期望忙於生活的人們能在這裡得到喘息。
來到喘息咖啡內,一杯咖啡,我們獲得喘息的空間,一個溫柔休憩處。
而這杯咖啡同時也會以喘息公益金的形式支持咖啡店進行社會公益服務,利用網路平台、定期舉辦舒壓活動或與其他機構合作等方式,喘息咖啡用它的步調,慢慢打動長期被壓力束縛的人們那顆勞累的心。
未來,心不懶喘息咖啡館也將持續這樣的模式永續經營下去,成為社區關懷公益據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