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難由直升機救援有多風險?超乎登山客想像之外?

文字-A A +A

山難由直升機救援有多風險?超乎登山客想像之外?

 

※ 近三年來,空勤總隊海豚直升機NA-107及黑鷹直升機NA-706相繼失事,犧牲了多位優秀的空勤組員寶貴的生命,機組員因公傷亡的機率遠高於國道警察。(張豐麟/2018.11.17.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所碩士/投稿論文曾獲ATRS全球空運年會錄用) ※

 

登山,「有幸」能夠坐到直升機下山,你覺得這經驗很難得嗎?

登山,「不幸」由直升機吊掛下山,你不覺得很嘔嗎?

登山,動不動就要叫直升機來載下山,你不會覺得這有點太超過嗎?

登山,「有難」一定得由直升機送下山嗎?這是你自己的要求,還是救難單位的安排?還是整個情勢(風氣)使然?

登山,發生一點「意外」就可輕易招來直升機送下山?一次的輕易殊不知會換來更多、更無止盡地輕易?公部門有誰敢出來「導正」這股「歪風」?現在招空中小黃,還有人在「審核」嗎?是不是已經到了「有求必應」、「召之即來」的亂象?這要怪登山客嗎?怪家屬嗎?還是怪公部門呢?

日昨(2019.06.18.)報載,「嘉義縣水漾森林五月中旬四名登山客受傷受困案,跨單位動員救援,終以空勤總隊直升機吊掛將左膝脫臼的女山友送醫,近日才傳出,當時在地面協助吊掛作業的多名消防、林務人員,被直升機強勁『下洗氣流』折斷、捲飛的枝幹與沙石壓到或擊中,傷勢不一,經休養或診療已復原,他們默默盡責不言苦的表現,聽聞者都稱讚不已。」登山難免有些意外甚至一些風險!也許時代進步了?也許現在人命較值錢?也許現在公部門在處理類此登山意外的受傷案件,講好聽點是比較「人性化」?但是不是已經到了「浮濫化」的地步?不該檢討嗎?誰來檢討?

百岳老查以前認識一位中部很猛的謝姓山友,登山時很能「衝」,但也很容易出狀況,他老兄當時就已經有叫過3次空中小黃的紀錄(後來未再同行,不知實際次數了)?甚至還有一趟南三段從入山到下山,共叫了3次直升機救援的現象?登山客,你如果存有登山出狀況自然有空中小黃來接應的心態,你的登山路將充滿著不確定性與危險性?「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崙)」過於有恃無恐的依賴山難救援機制,而輕忽了本身該具有的登山基本技能與觀念,有時候可能會吃到苦頭,甚至危害生命?

其實,空中小黃的救援山難有其很高的風險性?每一次的執行山難救援任務,對直升機機組人員來說,可能都是以「如臨大敵」的心情與態度來遂行?從一些與直升機空中救援有關的資訊裡,便可想見出動直升機救援山難有太多要考量的限制因素:

 

1.救援山難直升機落降的腹地要很大:小型直升機30×30M,中型直升機50×50M(如黑鷹直升機),大型直升機75×75M。降落區要無雜物、堅硬度、平整度的空地。現地若有雜物,會被「下洗氣流」捲起,極可能打到人,如上述水漾森林新聞;若是打到直升機的旋翼,會有什麼後果,實在不敢想像?

2.氣候條件要求嚴:要特別注意起降區域是否可能出現渦流、風切變、雷暴、積冰等影響安全的危險天氣,諸如氣流、風向、風速(陣風在時速83公里以下)、能見度(5,000M以上)、雲幕(高需1,000呎以上)等因素都可能影響飛行之安全性。所以只要天候狀況不佳、氣流不夠穩定,若貿然起飛,極有可能會遭遇突至的亂流,這後果也很難想像?

3.吊掛方式救援變數大:山難現場若場地條件許可,應會選擇風險較小的落地救援;若事故場域不適合降落,則會考慮以吊掛方式為之,此方式主控權在機組人員且讓直升機滯空及重心偏移時間相對較長,風險相對提高許多,只是吊掛區域也有其面積限制,最少要有6M×6M的空間(消防署網站上說「吊掛約25×25M保持淨空」)。如2007年底,有人到宜蘭棲蘭山採草藥,因糧食耗盡迷路報警求救,消防機關獲報後請求直升機支援救援,因現地不宜降落,直升機須離地在53M高處採用吊掛作業,1機組人員和1員被救者,兩人往上攀升時,鋼索疑似因與樹枝摩擦,致上升高度至15M時鋼索斷裂(據悉,一般搜救鋼索能承載300公斤,將近3名成年男子體重),兩人摔落受傷。

4.山難現場完全由駕駛全程目視救援:由於事故現場沒有導航設施,因此所有救援任務幾乎都在機組人員的目視情況下作業,有一喻說「直升機在山區密林進行空中偵查任務,就像一個近視800度的人拿掉眼鏡保持30cm寫考卷一樣困難。」所以,一旦飛行過程中不能保持目視以及起降區域天氣下降到目視條件以下,會立即上升到安全高度以上,並取消該次任務。

 

對山難救援直升機在遂行其任務時之危險性,絕對超出你我的想像?發生山難的場域有許多種救援方式,而搭配直升機來執行立體救難雖然快速而直接,但也相對是屬於風險較高的一種救援方式?其間的限制因素實在很多,諸如天氣因素、現場環境、障礙物及機械故障等因素而可能臨時取消任務。因此在搶救山難時會搭配地面搜救隊同時運作,當然是以「簡單且安全」為優先考量。所以不要怪直升機不來?或是來了也沒作為又走了?當中的來與不來、救與不救,都請登山客及其家屬要「尊重專業」判斷,不要責怪、更不要為難空中救援單位的「出生入死」?!

~ 百岳老查 2019.06.20.

 

附 記:

本照片引自2019.01.23.蘋果日報(空勤總隊提供)。是空勤直升機第3度才成功執行吊掛獨攀馬博拉斯山、盆駒山下郡大溪而不幸墜谷身亡的「比基尼登山客」吳季芸大體下山。從空勤總隊公佈的2分半鐘影片,吳季芸的遺體在救難人員的陪伴下,隨著繩索緩緩上升,由於山上風大,接近直升機時,還不斷搖晃,相當驚險,救難人員不敢掉以輕心,緊握著繩索,保護著吳季芸的遺體,最後終於達成吊掛任務。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6.02.04

winda tsai

加入時間: 2016.02.04
737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山難由直升機救援有多風險?超乎登山客想像之外?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83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83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