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醫生

2009/10/22 12:45
15,998次瀏覽 ・ 111次分享 ・ 73則留言
PeoPo推 8
檢舉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

老人多牽涉的資源分配、

照顧品質和老年生涯發展議題,都逐漸浮現檯面。

      挪威心 • 台灣情:畢嘉士醫師的故事下個月的二十三號是家庭照顧者日。我們將從這週開始,接連一個月為您報導相關專題。與老人相關的政策,包括大溫暖、十年長照、年金,還有長照保險等等,能不能把這個快速老化社會的生活品質帶入更高境界,是大家都應該關注的課題。和台灣一樣是高齡社會的北歐國家挪威,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運用資源因應日益沈的人口老化現象。其實人口老化未必都是社會發展的負數,也可以創造許多豐富有去的生活驚奇。獨立特派員的資深記者周傳久、鄭仲宏實地到挪威,觀察挪威因應高齡社會的同時,如何維持人的價值與尊嚴。本周首先要透過一位在台灣服務數十年的挪威籍醫師,畢嘉士的故事,看看他為台灣的老人照顧和人性尊嚴的提升,可以帶來什麼啟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成大周孟涵 (未驗證) ・ 2012/11/12 10:22

以對天主的信仰作為動力,前進台灣山區等等偏鄉,去補足當時台灣政府的不足,非常多相關的動人的故事,背後的精神值得我們細細思量。

不過,那是在社會普遍窮困的年代,如今,我們已經有能力要求更多並也應該要求更多,尤其是在老人照護以及弱勢照顧等方面,這展示了台灣這個社會作為一個集體,面對老人、弱勢到底是以甚麼樣的態度面對,台灣從來不是福利國家,但當未來老人越來越多的時侯,台灣人不應該把希望寄託在來自異邦的幫助,當把老人、弱勢的關懷認真放入集體決策的考量之中,否則,畢醫師回到台北看到居然是台灣人在逼迫那些樂生療養院的病人迫遷,豈不是諷刺至極?

記者周傳久回應孟涵 (未驗證) ・ 2012/11/12 16:04

您的猜想已經成真過
畢醫師後來回台灣的確知道您說的趕人事件
從感人變趕人
據我所知
他認為痲瘋病好了就不必還要住在安養機構
可以回到社區過更有與大眾互動的生活
可是台灣社區好像還是有的會反對各種人來到社區
我們沒有夠好的溝通與接軌規畫也是事實
這都還得繼續討論改善
而畢醫師
則還在年年默默地跑回台灣
繼續動腦想促成以上的理想
今年前不久他才來而剛返國

成大侯淨芳 (未驗證) ・ 2012/11/12 21:22

看到有人這樣為大家避而遠之的痲瘋病人如此付出實在令人感動,尤其是他還是位來自挪威的醫生,雖然畢嘉士醫生的物質生活可能不富有,但在心靈層面他絕對是位富翁。
對於即將邁入社會的我而言,我也想過未來我要做什麼,對女生而言也許就是一份穩定的工作接著邁入家庭,但就如同李國修大師所說的:人一生把一件事做好,就算是功德圓滿了。我想畢嘉士醫生的故事也就是這個道理吧,這個社會永遠不會公平,但我們可以靠服務的力量來把這個天平扶正。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用自己小小的力量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成大LCY (未驗證) ・ 2012/11/12 22:56

看完畢嘉士的故事,感動與敬佩之情自然不在話下,因為畢嘉士之於他的工作已超乎了基本為求生活富足的層面,他毫無保留的投入及付出,好像這就是理所當然要做的事一樣,也正因為這樣一個奉獻的故事,社會對老人的照顧及人性尊嚴的提升而有了反思,反觀自己對工作的價值觀,我想,多數人依舊是汲汲營營吧!因為人性永遠無法被物質所滿足,而大多數的人還以為只要再多一些物質的提升就算富足,看到畢嘉士的故事我認為,那是因為他熱愛且擁抱生命,他並無因為自己身為醫生好像就比較德高權重,他反而用心去對待每一個病人,工作的意義之於他就有了更深遠且長久的滿足,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值得我們去深思且反省,我反而比較不在意他做了什麼,而比較在意的是,他的心使他做了些什麼,如果對待一件事或對待一個人都能以更誠摯謙卑的態度去面對,我想工作之於個人才有會不同於溫飽的更深遠的意義。

成大邱睦容 (未驗證) ・ 2012/11/13 00:46

畢嘉士先生從挪威來到台灣,跟宗教給他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
不能說台灣宗教沒有類似的影響,許多廟宇也存在著基金會,先前訪問了一個台南的里長,就幾個委員站出來,組了基金會,一做也二三十年了。台灣雖然不像芬蘭挪威有一個普遍大家都信仰的宗教,其實身邊不乏類似的例子。
只是這樣的精神是不是真的有傳承下去,在這個不斷內耗(我吃早餐有配頭版的習慣,說真的,看完心情都不好),常常看不見社會追求的價值觀在哪裡....

記者周傳久回應邱睦容 (未驗證) ・ 2012/11/13 14:06

您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您是畢醫師
現在也如您一樣打開報紙看到的內容
下一步會做什麼
我猜不只生氣而已
那就是我們要做的了

記者周傳久回應侯淨芳 (未驗證) ・ 2012/11/13 15:30

您提到人生觀讓我想起嚴長壽最近的爛博士說法
我覺得爛學歷也好爛博士也好
就是不要爛人生
但這的確取決於你怎麼看待生命投資
把時間用在哪裡
因為你覺得人生的財寶在哪裡
你的心就在哪裡

成大 YZ (未驗證) ・ 2012/11/13 20:40

必須這麼說,史懷哲醫生、德雷莎修女這類的奉獻故事,或許是因為從小聽到大,再者,也因為距離,總讓我覺得沒有太多的"真實性"。而畢醫生的故事,我想不僅體現一種其對於生命的價值觀,他也讓我更進一步地思考,政府單位常常派員出國考察,學了一套又一套的方式,但是適宜與否? 又或者,是否只想引進所謂"最新"的概念、作法,卻忽略了早已在台灣存在已久的問題,或許這就是其中一例...

成大 謝晚庭 (未驗證) ・ 2012/11/13 21:31

台灣真的很幸福,有一位遠從挪威來的醫生為我們犧牲奉獻近四十年,畢嘉士醫師說著流利的中文,「我小時候家裡很窮,爸爸得了慢性肺病,所以從小就感受到貧窮和疾病帶給人的痛苦,也目睹很多人對慢性病患的歧視。」,畢嘉士因此自幼立志行醫,誓言要把心力放在照顧慢性的、畸形的、沒有人關心的病人身上。的確,畢嘉士就像上天派來人間的歡喜使者,無數因病殘缺的人,都因為他,重拾了活下去的尊嚴與希望。畢嘉士醫生真的很偉大!!

成大 庭儀 (未驗證) ・ 2012/11/14 00:16

各國面對人口老化的趨勢逐年攀升,或多或少都做出了一些回應,雖然台灣有健保制度的照護,可是實際的醫療品質卻沒有相對的提升,看護虐待老人的事件不時可以在社會版面上看到,在呼籲老人人權的口號下這儼然仍是一種失聲的權力主張。從畢佳士台灣醫生的故事裡,除了佩服他為得到病人的信任而親自為他們吸痰外,更體認到一種對人性尊嚴價值的認同感以及他對工作的熱愛態度,把照護當作是一生的志業;這的確很值得台灣社會照護體制的反省,對於弱勢我們的健保與照料機制真的發揮了作用嗎?如果有,為什麼還是有人不斷的要求痲瘋病患搬遷呢?避之唯恐不及是許多人看待苦痛患者的心態,這與挪威的服務精神正好成為反襯,那試問我們還能如何去改善這個大環境下的部完美呢?

成大 Emilie (未驗證) ・ 2012/11/14 00:41

這則報導中所選用的文字和內容,給予我一些觸動和省思。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課本上教導給學生的只有制式化知識,「老年人口總人數達全國總人數的7%以上為高齡化社會或是,衍生人口結構失衡、勞動力缺乏、老人安養照顧服務及扶養負擔嚴重等問題」,因為家中爺爺奶奶外婆都身體健康,經濟無虞,我對老人安養沒有什麼實質概念,只想著以後年輕人的負擔會很重。
「人的價值和尊嚴」,過往我並沒有把它和高齡化社會連結在一起,照顧家中老年人口並不是單單給予醫療照顧,他們需要的是家人的關懷和重視,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而不是累贅。
對於畢嘉士醫師不計辛勞的奉獻,畢醫師的女兒說要讓孩子從小培養關懷他人的生活風格,感到很感動,那的確是來自精神層面的富足,為社會盡一份心力是我一直以來的目標,但在幫助人的同時,要如何同時讓受助者感到被尊重而不是同情施捨,是我看完這影片尚在思考的課題。

成大張芸翠 (未驗證) ・ 2012/11/14 22:09

在這個故事裡,我認為它道出信仰的重要,信仰給人力量、使人富足。
但這可能是我們台灣社會少見的,服務他人的信念不存在多數人的價值觀、甚至下一代的教育裡。這也許不是容易的事,但不能不重視,這點是我們需要向這些北歐國家學習的。
我們需要向畢醫生學習,無論是病人或是老人,幫助他們活得有尊嚴,讓他們的心再向社會打開,因為人都是很有價值的。

成大黃蓉 (未驗證) ・ 2012/11/14 23:39

工作佔了人生一大部分時間,未來從事的職業勢必會對自己產生很大的影響。看了"台灣醫生"和"價值大富翁"兩則報導後,發現他們都是不遺餘力的投入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工作。我認為以後無論進入哪一行,最重要的絕對是保持熱忱並以真誠的態度奉獻。如果能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可能更容易做到這點,但若不是的話,也要相信自己的工作會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並秉持著這個信念盡己所能去努力。

成大吳穎恩 (未驗證) ・ 2012/11/15 01:00

工作最大的樂趣是從中得到滿足感,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若果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人生會變得乏善可陳。
節目中採訪的挪威醫生,一生致力幫助病人。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為有需要的人服務。而且他到老年也繼續為病人爭取權益,一個人的工作成就不受年齡所限制,他在年老時,用不一樣的方式為同一個目標奮鬥。

成大楊唄 (未驗證) ・ 2012/11/15 01:08

不論是從宗教、信仰、長輩或是任何人得來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學習到幫助他人、樂活的價值觀。工作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他人,影片裡有提出一個「被使用的」概念,先不說宗教上的意涵,我認為我們人格的養成是受到周遭環境影響非常深遠的,畢嘉士從小就被這種熱情感動,因此他也決定分享這份感動,更讓被分享的人願意延續分享下去(去執行醫療服務也會帶其他人去體驗)

成大尹淑興 (未驗證) ・ 2012/11/15 01:16

快將畢業的我常常被問到將來想做怎樣的工作。談到工作,自然就想到高薪厚職是為理想。但看完這兩段影片,畢嘉士醫師一生不遺餘力地幫助病人,他這份工作既非高薪亦非厚職,可是他在心靈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這種快樂千金難買。這叫我思考到找工作是一味向錢看的嗎?除了賺錢,工作可以是幫助弱勢,貢獻社會......這樣的工作是否來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成大 良齊 (未驗證) ・ 2012/11/15 02:43

我在這個影片中我所觀察到的是為宗教所奉獻的畢醫師,宗教的力量如此的巨大,這一點是讓身處在台灣的我十分訝異。將來要工作的我,到現在還找不到一個可以讓我奮鬥的目標,或許宗教或家庭......等,可以成為一個讓我們每個人奮鬥的目標?

成大宋依靜 (未驗證) ・ 2012/11/15 08:05

來自挪威的畢嘉士醫生對台灣的痲瘋病和小兒痲病做很多貢獻。醫生在現今台灣社會中地位是很高的,賺的錢當然也不少。但是看到畢嘉士醫生從挪威遠渡台灣,在台灣偏遠山區做醫療服務,現在的我們有誰能夠有這種無私和大愛的精神去做這樣的事情呢?而他所說他所追求的人性價值,深受宗教的影響,醫療服務這件事帶給他精神上無限的滿足,我們都應將他做為借鏡。

成大 郁婷 (未驗證) ・ 2012/11/15 13:20

看了這篇新聞真的很令我感動,尤其是他替麻瘋病病人吸痰的故事,這種無私的精神,現在不知道還剩下多少醫生願意做這種事情,不只是會吸到痰,還有可能會因此得病,而他對於偏遠山區的醫療貢獻也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這樣的信仰、精神值得我們去思考,現在有多少人願意這樣做,有許多人從小志願就是醫生,但當他當了醫生之後,是否就忘記當初自己一心想要救人的初衷了呢?

成大俊傑 (未驗證) ・ 2012/11/15 13:43

從幫病人吸痰可以看出他救人的決心,也可以看出他在當醫生這麼久之後,仍不忘當初選擇醫生為職業的初衷。這種精神無關國籍與宗教。能主動去找病人,為各地病人醫療的精神,跟待在病房裡等著病人上門的醫生在醫療的態度上就完全的不同。希望在知道有這位醫生之後,有更多的醫生能夠以他為榜樣,幫助各地的患者。

成大 庭筠 (未驗證) ・ 2012/11/15 14:00

看完這則新聞報導,心裡有些感慨。台灣的老人家不是台灣人照顧,而是外國人,這種跨越國籍和血緣和宗教的精神,實在很令人佩服。當我聽到畢嘉士為病人吸痰的故事,心裡一直想「他怎麼敢?」如果換成是我,大概提供醫療服務我就已經覺得很盡心盡力了,絕對不會想到要做到這種程度,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畢嘉士對於醫療工作的熱誠和誠心,他這種精神就像是在世的活菩薩,拯救了為痲瘋病所苦的人。我不敢說聽了他的故事後會想要完全效法他,但是至少心裡真的泛起了一絲漣漪,我想,要把愛傳出去並不是這麼困難,也不需要做到多麼偉大的功績,只要能稍稍體會他人的苦楚,就能讓人人感受到溫情。

成大 b14981146 (未驗證) ・ 2012/11/18 15:41

我覺得畢嘉士醫生夫婦和他兒女的服務概念,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於他們的宗教:基督信仰--愛神愛人,愛人如己。
而台灣人缺乏這樣的信仰,通常是有事才會拜拜,求神問卜也只是圖個安心,還不一定全盤相信。既然我們在心靈上沒有寄託,所以我們才會將重心放在追求社會地位、追求成就、追求地上的財寶。
如果人與人之間都能友愛互助、如同為家人著想,不計較自己的得失,才能實現禮運大同的桃花源世界吧。

・ 2013/02/02 08:51

看完這篇故事~我覺得畢嘉士他很偉大:)))
一個國外的醫生竟然可以為台灣人付出這麼多~~整個就超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