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普悠瑪事故案件偵結 宜檢起訴司機員等三人
圖片說明:2018年10月21日16時50分,宜蘭縣蘇澳鎮新馬車站發生死傷慘重的普悠瑪列車出軌翻覆事故,列車上366名乘客當中,傷亡共計233人,其中有18人死亡(大體均在蘇澳榮民醫院),215人受傷(10人重傷),是台鐵史上近年來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鐵路事故。圖為當晚發生在新馬車站的普悠瑪列車翻覆事故現場。(資料照,李忠衛攝影)
圖片說明:2018年10月21日16時50分,宜蘭縣蘇澳鎮新馬車站發生死傷慘重的普悠瑪列車出軌翻覆事故,列車上366名乘客當中,傷亡共計233人,其中有18人死亡(大體均在蘇澳榮民醫院),215人受傷(10人重傷),是台鐵史上近年來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鐵路事故。圖為當晚發生在新馬車站的普悠瑪列車翻覆事故現場,宜蘭縣政府消防局人員正在指揮中心統計救災的重要數據。(資料照,李忠衛攝影)
圖片說明:2018年10月21日16時50分,宜蘭縣蘇澳鎮新馬車站發生死傷慘重的普悠瑪列車出軌翻覆事故,列車上366名乘客當中,傷亡共計233人,其中有18人死亡(大體均在蘇澳榮民醫院),215人受傷(10人重傷),是台鐵史上近年來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鐵路事故。圖為國防部在第一時間派遣陸軍第六軍團蘭陽地區指揮部、153旅與海軍蘇澳後勤支援指揮部上百名的官兵與救災機具、救援車輛,由中將指揮官徐衍璞(右一)負責指揮調度,並配合宜蘭縣政府等救援單位執行救災任務。(資料照,李忠衛攝影)
去年10月21日16時50分左右,一班從樹林發車,開往台東的第6432次普悠瑪自強號列車,在行經新馬車站的時候,該列車以時速140公里的高速,在限速只有時速75公里的新馬站鐵路彎道上脫軌,造成8個車廂出軌,4節車廂傾覆,列車上366名乘客當中,有18人死亡,215人輕重傷的慘劇。
事發當時,媒體報導及目擊者描述這場鐵路事故,新馬車站現場猶如「人間煉獄」、「部分遺體因受強烈撞擊,支離破碎」、「屍塊四散」、「破碎的車體夾雜殘破的屍體和大量血跡」、「屍塊破碎到無法辨認部位」;據《自由時報》報導,曾擔任1021普悠瑪事故初期指揮官的宜蘭縣政府消防局特搜大隊馬賽分隊員藍炳智,在4月23日宜蘭縣政府舉行模範公務員與績優人員表揚典禮上對記者表示,「現場第一時間真的很可怕」、「因為分隊離事故現場近,他是第一批趕到的隊員之一,馬上被眼前的景象嚇到,因為事態真的太嚴重」、「普悠瑪是他遇過最嚴重的事故」,最後也提到,普悠瑪事件中,能成功救出傷患,也是他當初投入消防工作的動力與初衷。
據《上報》報導,從事消防工作20年、救災經驗豐富的宜蘭縣政府搜救大隊馬賽分隊分隊長嚴冠琳接受上報記者採訪時,也坦言,「這是我第一次遇到火車事故」,猶如電影般的場景在現實上演,讓他十分震撼。
事隔200多天,台鐵局普悠瑪列車事故案件在今日偵結,宜蘭地方檢察署在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尤姓司機員於案發當日16時17分55秒,在宜蘭縣大里站與大溪站間,違反台鐵局規定擅自關閉ATP,使事故列車失去ATP自動保護功能後,尤不僅未即時向行車調度員通報,且未依規定於下一站(即頭城站)重新啟動ATP,其後列車又停靠宜蘭站、羅東站,尤仍未利用停站期間重啟 ATP,一再錯過列車重新啟動ATP自動保護功能之機會。16時44分52秒自羅東站發車後,即推拉電門至140km/h之列車極速電位,使列車持續以139至142km/h之高速行駛,於16時49分20秒列車通過K88+910肇事前路段時,復未理會該路段速限75km/h之標示規定,未降低列車行駛速度,在列車ATP遭關閉及缺乏ATP遠端監視系統管控之情形下,事故列車於 16時49分27秒在新馬站月台前之彎道,以141km/h之高速出軌而翻覆,釀成本件重大傷亡事故。
宜檢偵查期間,經蘭檢6位檢察官、2位檢察事務官所組成的專案小組團隊,歷7個多月的調查,傳訊相關被告、證人及鑑定人逾340人次,調取本案136輛傾斜式電聯車(普悠瑪自強號列車)採購案、列車自動防護系統(ATP)採購案、ATP隔離開關遠端監視系統採購案等相關採購契約、使用維護及教育訓練等紀錄,並查扣事故列車全車、通訊錄音檔案、列車控制監視系統(TCMS)紀錄等證物,並赴臺鐵局樹林調車場、綜合調度所、新馬車站、富岡基地進行實地勘驗,並拆卸事故車輛關鍵零組件進行實車測試,囑託逢甲大學車輛事故鑑定研究中心為普悠瑪事故車輛鑑定等,經密集召開專案會議全面清查,於今日偵結,起訴被告尤姓司機員、機務處柳姓副處長及運務處綜合調度所吳姓所長等三人。
CJ/李忠衛
圖片說明:2018年10月21日在宜蘭新馬車站發生的普悠瑪列車出軌翻覆事故,宜檢歷7個多月的調查,今偵查終結。圖為當晚發生在新馬車站的普悠瑪列車翻覆事故現場。(資料照,李忠衛攝影)
圖片說明:2018年10月21日在宜蘭新馬車站發生的普悠瑪列車出軌翻覆事故,蘭檢歷7個多月的調查,今偵查終結。圖為當晚發生在新馬車站的普悠瑪列車翻覆事故現場。(資料照,李忠衛攝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