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手工紙的故鄉  埔里廣興紙寮

2009/10/08 20:56
5,077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照片

【靜報記者 葉權增/南投報導】位於埔里的廣興紙寮,從代工到現今以觀光為主的紙廠,廣興紙寮見證了埔里紙產業的興衰,但現在透過新產品的研發及產業的轉型,不僅為紙產業開創新的一頁,同時也成為埔里的著名景點,提供民眾了解紙張的製作過程及發展歷史,更可以親身體驗造紙的樂趣。

造紙的三要素,包括了水、植物纖維及纖維懸浮劑。埔里擁有其中之一的優良水質,造就了製紙產業在埔里發展的契機。

日治末期,日本人引進了手工造紙術,並且在現今愛蘭橋下設立台灣第一家手工紙廠「埔里造紙所」,當時所生產的手工紙大多為政府所需。到了台灣光復後,經濟漸漸復甦,紙的用量也同時升高,埔里的紙產業迅速發展起來。

民國六十年左右,埔里所產的紙因為品質好,開始外銷至日本、韓國等地,甚至一度供不應求。當時埔里的紙廠更高達五十幾家,也成為當時埔里民眾最大的就業市場,許多住在埔里的阿嬤都曾經歷過到紙廠工作的日子,那時是埔里的紙產業最高峰的時期。

照片

然而民國八十年後,隨著國內經濟變遷與產業轉型的關係,手工造紙業也開始面臨現代化、機械化的衝擊,使得紙廠的經營面臨困難。

從全盛時期的五十幾家到目前僅剩的十家,埔里的紙產業有的轉為機械化紙廠,有的繼續製作手工紙,這些紙廠看似都已度過了現代化所帶來的衝擊,但是即將面對的卻是製作手工紙技術的失傳。


目前的手工紙多半都是因為書法或藝術用途而特別訂作,不過由於是手工製作,一天的產量只有一、兩百張,遠遠不及半機械化的三、四百張。

愈來愈少人能夠承受製作手工紙時的艱辛過程。冬天時必須忍受冷冽的水抄紙,夏天時又必須忍受高達九十幾度的蒸汽烘紙,這樣嚴苛的環境,使得沒有年輕人願意傳承這項技術。從事手工紙已有二十幾年的「廣興紙寮」黃師傅感嘆得說:「再過沒多久,這個就要失傳了,都沒有年輕人要學。」

照片


現在的廣興紙寮的前身,最早是在民國五十四年時由黃耀東所創立「廣興製紙加工所」。雖然初期規模不大,起初也只以代工為主。不過,隨著品質不斷提高,民國六十年後開始內銷手工宣紙,成為國內手工紙的最大供應商,並易名為「廣興造紙廠」。

民國八十年後,埔里手工造紙業面臨現代化、機械化的經營困境衝擊,第二代接班人黃煥彰於是著手讓手工紙產業轉型,再次更名為「廣興紙寮」,極力推廣紙產業觀光計劃。此外,也在民國八十五年時成功研發出「惜福宣」,利用埔里的另一特產筊白筍的外殼所製作。

照片


廣興紙寮裡還設立埔里紙文化產業館,民眾可以從中了解到埔里的紙產業及紙的發展歷史,民眾更可以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手工紙,從抄紙、壓紙、烘紙到最後的拓印,體會一張紙的製作過程,甚至可以製作手印、壓花、紙扇等其他紙工藝品。

許多爸爸媽媽帶著小孩到廣興紙寮,除了體驗如何作紙,同時也希望藉此希望孩子要愛惜紙張,來自高雄的詹小姐做完手工紙後有感而發:「原來一張紙的形成是這麼的費工。」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