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與轉機 追尋自我的哲學家
【記者蘇姵諭/嘉義民雄報導】
「很多人以為我聽不到聲音,其實,我容易被噪音所影響。例如現在的鳥叫聲,我聽得到,而且還失去令人愉快的旋律。」悠閒地坐在哲學花園,哲學系教授陳瑞麟以特殊口音如此說著。
第一次聽到陳瑞麟講話,會被他那不清楚的咬字發音所吸引,但從他口中說出的,卻又是條理分明的哲學道理。這樣矛盾的現象,正和陳瑞麟的經歷一樣:做別人認為他所不能為,又能創造出一番成績。升高中那年暑假,因為一次中耳炎手術的不注意,陳瑞麟失去了正常人的聽力,因為無法輕易取得生活週遭的資訊,漸漸地為自己築起了一道小小城牆,生活在封閉的世界當中。因為這樣,不需要經常與外界環境溝通的理工領域,理所當然的成為長輩們認為陳瑞麟最適合的道路。
因為社會的價值觀和師長的期望,陳瑞麟如願的考上以理工為名的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截至目前,科學家或是工程師也都是陳瑞麟對於自我的未來期許。但是越深入機械工程,藉由工廠實習和機器操作,慢慢地瞭解到機械工程是一門經驗與技術之學。從小就喜歡追根究底的陳瑞麟,開始領悟到自己並不適合當一位工程師,機械工程越正規的課程和訓練,使得他越發痛苦。也因此,陳瑞麟開始尋找其他的精神慰藉,由正規課程轉戰到了社團活動。哲學,在此時正式進入到他的生活當中。
陳瑞麟樂於與人分享想法,相互交流。記者蘇姵諭/翻拍至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網站
「正是因為我不擅長與人溝通,所以我更需要培養與人溝通的能力。」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掙扎,於大四那年把哲學研究所納入自己的生涯規劃當中,陳瑞麟說:「我從小喜歡理解和思考,哲學才真正能夠提供我這樣的環境;大家以為最注重理解思考的理工學科,對我來說可能反而需要更多公式上的記憶。」或許是因為長期對抗聽力的障礙,他有著比別人多一點的勇氣和毅力,能夠勇於做出轉換跑道的抉擇;陳瑞麟也很慶幸有著開明的父母,總是支持他的決定,使他在追求自己興趣之餘無後顧之憂。
因為聽力的弱勢,教學上陳瑞麟勢必得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方法應付:「我會丟出議題請同學用紙筆寫出想法,之後要求同學向大家報告,同時我將問卷回收閱讀,再依據同學的想法來做討論。」不希望因為自己聽力的問題,減低了同學發問的契機,陳瑞麟一步步地想盡辦法克服所遇到的困難;而助教、電腦和投影系統也是其教學上的大功臣,他表示:「課堂上的討論,助教也都會直接用電腦打字以便我即時閱讀。」不向現實低頭,勇敢面對困難的精神,陳瑞麟成功開啟了另一道窗,也發展出一套有特色的教學方式。
「哲學讓我有勇氣,使我瞭解前因後果而構成完整的思想,貫徹了決心,支持了行為,表現了勇氣。」對於陳瑞麟來說,他的生命就是一種追尋知識、追尋目標、追尋夢想、追尋自我的過程,而哲學實踐了他的理想和自我,構成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他也鼓勵大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批判能力,進而主動關懷社會議題,為社會盡一己之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