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 施麗梅手工春仔花
【記者 林欣儀、何妤婕/彰化報導】
早期台灣人在嫁娶時,會以繡線纏繞的春仔花作為新娘頭上的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細心與耐性的纏花手藝,逐漸被塑膠紅花取代。 過去家中開設攝影工作室的施麗梅,都會贈送來拍攝婚紗的新人們一對石榴春仔花,來表達對於新人的祝福,但後來漸漸發現傳統春仔花越來越難買到,決定投身這項纏花藝術中,以她的巧手讓春仔花再次綻放 。
纏花又分「閩南纏花」與「客家纏花」,傳統的閩南春仔花多用於嫁娶時,不同身分的人配戴不同的春仔花,例如: 新娘配戴雙石榴,象徵多子多孫,婆婆配戴福祿壽,象徵添福壽,新娘的母親則是佩戴桔仔花,象徵吉祥如意,而媒人則是配戴粉紅色百合花,象徵百年好合。
施麗梅一直相信春仔花能夠有更多不同的用途,因此她也接受信徒的委託,為神明製作神尊上的裝飾,不論是媽祖上華麗的項圈,抑或是觀音手上的竹子等等,她希望春仔花能跳脫於嫁娶時使用的想法,也能成為信徒們對於自己信仰虔誠的表現。
施麗梅從未學過如何製作春仔花,靠著過往看家人製作的記憶,自行摸索製作春仔花,因此希望能夠將自己在製作春仔花的經驗傳承下去,每創作一個春仔花,便自己將所有的製作過程寫成講義,透過講義來教導學生如何製作,希望能夠讓想要學習製作春仔花的人少走一點冤枉路。
要如何突破傳統框架,又能展現手工藝的技術,同時讓年輕人更加了解春仔花,是施麗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一直以來,她都是以過去學習日本緞帶花、插花的構圖方式,配上春仔花的纏花技藝,一步一腳印、依循傳統的方式創作她的作品,也因此容易被困在傳統的框架裡。 所以她說她很喜歡教導年輕人或是小朋友製作春仔花,透過與年輕人的腦力激盪、小朋友的天馬行空,她可以創作出有別於他人的作品。
施麗梅老師從開始創作春仔花到現在,都一直思考如何在創新與傳統之間找到平衡點,讓春仔花有更多的可能性,跳脫傳統的束縛,但又保有傳統纏花藝術的技術,引起年輕人對傳統技藝的興趣,讓春仔花能夠綻放於日常生活之中。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