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山林 政府似茅塞頓開矣?
解禁山林 政府似茅塞頓開矣?
※ 愛爬大山的人都被叫做山棍,爬郊山的叫做山胞,還分成平地山胞跟高山山胞,台大登山社友畢業後經常聚會,只是從爬大山變成爬郊山。台灣喜歡爬山的人口很多,2300萬人裡面有600萬人,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喜歡爬山,因此政府未來要開放更多爬山的機會和管道,讓更多朋友可以自我挑戰、超越巔峰,一步一步向上邁進。(副總統陳建仁2015.12.20.出席台灣登山發展協會講話) ※
「何須有路尋無路;莫道無門卻有門。」路是走出來的!而且要經常走才不會被茅塞矣(茅草阻塞山徑)!長久以來,岳界說破嘴、有嘴講到無涎,才換得我們偉(尾)大不掉的政府的「茅塞頓開」?正是理明了一竅通千竅,從此管山的衙門就會八字開了嗎?方便有多門,門門平等,無有高下;人雖無貴賤,官卻有僚氣;登高雖無分優劣,心契自然有奧妙?
政府從此把八萬四千山門打開了(中國古寺廟大多建在山林寶地間,故有「天下名山僧佔多」之說因而寺廟大門或通稱為「山門」),登山客可以走大路了?是這樣嗎,約莫在2400年前孟子就說過,「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當年的孟子似乎在講幾十年來的台灣政府幾乎被茅草給堵塞了腦袋?今天終於有官員不管是主動還是被迫出來把堵塞數十年的茅草給清一清,至於會清到什麼程度,「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
一山菩提樹,開啟解脫門?入此山門,不許山客七顛八倒,此山門打開可直入如來寶地,也可自由證無上道,道就在尋常山徑中?就是喜歡這股「山徑有塵經雨洗,山門無鎖任雲封」的登山自在氛圍,而現在正是營造這氛圍的好時機,希望政府這次是玩真的?誠如中國鄧小平當年在搞改革開放時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尤其盼望政府解放山林能夠「一次(步)到位」,用中共的術語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才是硬道理!提醒的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解放山林,莫把門頭走錯;擬訂政策,須將方向認清!似乎山門外已無差別路,而政策內不容別設一重關?敬請莫再錯失了「改革開放」契機。畢竟,取得政權並不容易,執政之後允宜將不便民、不接地氣之「沉痾」大力掃除或轉型,「善於捕捉機會者為俊傑。(歌德)」政府最要把握這個機會,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政權失民心,江山易主?
不要再依據過去來策劃未來,因為過去的山林管制政策實在太糟糕?今(2019)年3月初,政府有感於方方面面的壓力「如雪片飛來」,而且對政權保衛戰有絕對且關鍵性的殺傷力,人氣、民心已失去大半矣?因此,出現「接地氣」之說、之作,企圖「力挽狂瀾」?而山林解放也就順勢搭上了這一波浪潮,時耶?勢耶?環視解嚴以後的台灣山林管制,似乎是解嚴的化外之地,不但沒鬆綁,反而更加保守、緊縮,加上近年來一些好大喜功的政客及官僚「錯估形勢」,搞出什麼「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來,將國人自由登山的七吋給掐住,讓登山活動「氣若游絲」奄奄一息?數百萬的登山民意反彈,其力道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逼得政府不得不正視,而有此「取消國家公園入山管制,鬆綁許可規定改採報備制」之議,可說是「遲來」的山林正義!只是這個中央政府有多大能耐來「痛改前非」,則還看後續如何發展?
本身也是登山客且已爬過50多座台灣百岳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今(2019)年2月底邀集相關單位討論「山林解禁」諸問題,初步達成共識。預定今年6月1日暑假前,除國家公園將配合調整、取消入山管制,農委會林務局也將開放所有林道,政府相關部會也將強化山區通訊、救難、山友登記平台等措施,將目前分散在農委會林務局、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處、觀光局、警政署的相關入山、入園申請,將整合為單一窗口提供民眾使用,大幅簡化網路申請登山流程。但為保護山林資源,防止盜伐,仍將進行車輛管制,也就是「管車不管人」。張政委表示,「台灣是多山國家,一年有600多萬人次從事山岳活動。他認為戶外運動本質就是挑戰風險,不應該無限上綱『安全』,而以『危險』作為限制登山的理由,而現行各縣市自訂登山管理規則『偏離鼓勵發展登山活動』」。誠哉斯言!顯見張政委已抓到問題核心,也畫出了重點,政策方向是對的,接下來就是執行面的細節調整與規畫。最重要的是各地方縣市政府要跟上中央政府前進的腳步,不要再死抱著什麼地方自治等「活動管理條例」在那邊「頑抗」!大官有在登山的本就不多,於此關鍵時刻,登山界願意再呼叫一下台大登山社出身的大仁哥陳建仁副總統,此時此刻正是您拿出登山人那股堅毅精神,為登山界發揮一點「實質影響力」的「臨門一腳」,讓山林解禁工程能夠早日且順利的「畢其功於一役」!
山心若調適,山道可得矣。山林管制開放以後,原本加在登山活動上諸多不合理的條條框框將被解構與鬆綁。山道沒遮攔,山門無內外,入到深山裡,奉勸官僚莫再把門頭走錯?自由登山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切「安全是自己的責任」的自我要求與認知,而登山客的自律功夫尤其重要。只是登山客及其家屬應該體認到,登山所發生的「風險」無所不在,而國家救援機制不見得能及時讓你脫困,這個相應的觀念必須先建立起來,否則屆時再來吵吵鬧鬧或要求國賠,恐都將自貽伊戚(自尋煩惱、自招憂患之謂),不但得不到社會輿論的支持,甚至引來更大的撻伐與批判?
~ 百岳老查 2019.03.18.
附 記:
1.山道幽深,直入圓通妙境!門將打開,山友你準備好了沒?你準備好了登山所發生的一切後果自行負責的認知沒?據悉,佛陀有次開示沙門說,「修行就好比彈琴,弦太緩,則彈不出樂音;弦太急,則聲音斷絕;當急緩得中,則可彈出美妙的樂聲。」登山、登山之心、對山的態度,又何嘗不是如此?山就在那裡且山門也將打開,剩下的就看你自己怎麼去把登山這個「美妙樂音」給彈得歡樂滿山林?
2.當山友希望政府放寬限制,相對的,也該要求自己,成為讓人信任與尊重的山行者。本照片引自2016.10.24.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山區,禁區?》該報導指出,台灣有78%是山區,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有268座,地勢陡峭,有時一天之內行進時,爬升高度有數百公尺。氣候多變,尤其到了午後,雲霧瞬間湧上,常讓人找不著路跡。迷路、墜崖、高山症,山間意外頻傳,動員大量人力與直升機救援的新聞,一再登上版面。山難救援,由消防單位負責,打火英雄上山救人,來到不熟悉的山區,辛苦萬分。山區意外的原因讓人目不暇給,有些求救案例,引來浪費國家資源的質疑。...山岳是台灣的核心,我們應該學習如何與山相處,而不是與山保持距離。登山是體能挑戰,也是理解台灣特質的機會。登山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形式,如何安全的登山,卻是當前很缺乏的,官方舉辦的課程不多,但民間,一直有人在努力。
百岳老查回應1:
山友疑惑說:「我們應該相信政府嗎?」常言,盡信不如不信!「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金剛經)」,雖說此「法」非彼「法」!何以,百姓對政府的說「法」不該也不會盡信?一言以蔽之,「前科累累」是也!此次對山林解放講的好像一副「大破大立」雖千萬人吾往矣之神勇與鏗鏘?政府做事,一句話說不完;百姓看政府,一輩子看不透。這就是政策風雲嗎?但,岳界能相信其幾分呢?逢政策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抛一片心。所以對天花亂墜的願景還是先予以保留三分,可也?百岳老查總作如是觀! 2019.03.18.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