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環境的連結 一同實踐食農教育
【記者 陶藝軒、陳汎喆/台中報導】
每個禮拜一接近正午,正當其他的同學都在各自的教室裡上課時,有一些同學卻在學校頂樓、坪數並不算廣大的花圃中忙進忙出,但他們所種植的可不是一般的花花草草,而是像高麗菜、玉米、地瓜之類的農作植物。而在這些飽滿且結實的果實背後,離不開這些同學們一個學期以來的汗水和辛勞。帶領學生們親身參與農作實踐的,正式張明純老師,除了開設課程宣導環境教育外,也以不一樣型態的教育手法,去教導學生有關環境及生活的重要性。
近幾年來,台灣的食品安全的問題層出不窮,無法單單依靠法律系統的監督或管制獲得改善,人們只有具備自行辨識健康食材的能力、在適當的環境中培養正確健康的飲食觀念,才可以在工業化的飲食體系中找到出路,因此,「食農教育」漸漸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學校帶領學生認識食物、農業。
台中教育大學的張明純老師,在學校的博雅講堂裡,開設了以共煮共食為核心的通識課程。除了鼓勵學生們走出戶外,張明純老師也親自下地耕種並教導學生們許多實用的農業知識,以實作的方法來宣導食農教育,並在課堂上教學生們親身實踐以及運用,將環境永續等等概念帶進課程環節,讓學生們在學期中有了更不一樣的教育體驗。
「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的生活,都已經過於都市化了,所以其實他們對於自己每天的三餐,都不太了解其中的原物料是如何生產,這多少也對我們的生活形成隔閡了。」在談到課程的相關理念時,張明純老師除了實行環保無汙染的栽植手法外,也極力宣導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去了解環境及人文的連結,而學校頂樓、原本要來做為綠建築設計的一塊空地,也被改造成菜園,與修課同學一同體驗農耕生活。「其實就是希望同學們能夠透過這堂課,然後去仔細想想自身與土地的連結,並翻轉過去對土地的看法,所以才在課程中設計,要同學們學著自己實際下地耕作,並栽種出未來要做為自己料理的食材。」
由於課堂上許多同學在修習這堂課之前,完全沒有過耕作的經驗,所以在一開始接觸農作過程時,並沒辦法馬上進入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張明純老師也一個接著一個步驟的帶領大家認識農業。從最一開始的播種,到施肥以及防蟲,以及最後的收成及土地維護,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指導,許多同學也漸漸「種」出心得。修習食農教育的幼教系吳同學表示:「在一個學期的種植過程,除了體驗到農作過程所需要的耐心及辛勞外,其實真的可以慢慢理解環境、理解環保與生活的相關性,真的蠻開心可以看著自己細心照料的作物成長茁壯的樣子。」
教育的形式應該是怎麼樣呢?相比起坐在教室裡讀著沉悶且乏味的教科書,張明純老師所提倡的食農教育,選擇讓同學們以實作的方式去感受環境教育,畢竟每個人的所學並不一樣,若非親身體驗,便很難去了解每個人是否真的吸收理解了這些核心理念。而這堂課除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飲食與環境的連結外,也是一種非常值得推廣且有意義的教學方法。
現在,更多的老師開始接觸食農教育,把不同領域的教學單元融入其中,把紙本上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面對食安問題,除了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以外,幫助消費者建立正確的飲食觀,讓大眾了解食物的來源,以教育的方式面對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