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社區轉型興隆公宅 看見原居民的居住困境
【政大之聲記者袁銘德的專題報導】
為協助弱勢家庭等無力購屋的族群能在臺北市安居,近年來臺北市政府推動公共住宅,位在文山區的安康平價住宅,在1972年興建,提供給低收入戶等弱勢民眾居住,正逐步轉型為興隆公共住宅。其中興隆公宅第一期二區已經在11月下旬開放安康社區原居民入住,但公宅提供原居民戶數不足、相對昂貴的租金等問題,都是原居民在轉型時面臨的困境。
興隆公宅保留三成戶數給安康居民,但由於申請戶數眾多,只能抽籤決定人選。儘管因部分安康房舍將拆除,作為興隆公宅第二期改建基地,居住在此者可以獲得優先權,但三房型仍是供不應求,只有一半住戶可以入住。居住在第二期改建基地卻並未中籤,無法入住興隆公宅的黃姓居民表達他的不滿:「假如說你這裡要拆,這裡要全部都給我們,剩下再給別人,這樣人家才不會說,啊你這裡要拆人家要住哪裡?」她覺得應該要優先讓安康弱勢居民全數入住興隆公宅後,再將剩下的戶數開放給一般民眾。黃家六口居住在十四坪的平宅內,因空間狹小而無法全家人住在一起,住在一起是黃家人的願望。
除了保留戶數不足之外,相對昂貴的租金也是個負擔,根據低收入戶級別,安康原居民入住興隆公宅只需每月繳交市價一折到三折的租金。但由於在安康平宅時,每個月只收一千元以下的管理費,相較之下興隆公宅租金成為一筆負擔。高齡九十七歲,已經搬入興隆公宅的安康獨居老人劉玉貞說:「這邊我們住了沒什麼錢啊,那邊要兩千二耶,還有那個電啊水啊都例外。」劉玉貞認為兩千兩百元的租金是個負擔,她每個月兩萬塊補助用以支付看護費用,其他生活支出則由乾女兒補貼。未中籤的黃姓居民也覺得如果抽中了,一個月九千兩百元的房租將會成為負擔,她說:「因為有時候我們上班生活的收入就沒很多啊,就很頭痛,因為有時候小孩子賺錢也沒有賺得多少,有時候有做有時候沒有。」她更認為政府應該要事先了解居民能夠負擔的租金,再制定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
針對部分居民無法入住興隆公宅,台北市政府社會救助科科長陳肯玉表示,沒有入住興隆公宅的安康二期基地居民,可以選擇搬到社區內其他近期還不會拆除的空房,或是每個月繳交五百到兩千元的租金,搬到安康社區內經過耐震補強的四層中繼住宅;而關於租金的問題,她解釋「每個人都希望能住到更好的房子,那其實我們安康社區其實會有一些修繕都沒有辦法修好的,像壁癌啊,那他們也會希望能住到新房子,其實一折到三折對他們來講是可以負擔的。」她分析居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會願意付出公宅相對便宜的租金,社會局目前更和崔媽媽基金會合作,除了輔導安康居民定期繳納租金外,更推動儲蓄方案,每儲蓄一元就可以獲得零點五元的補貼,供以支付房租等居住相關費用。
興隆公宅為讓資源能真正提供給最需要的人,未來居民在此最長只能居住十二年,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張金鶚肯定這樣的做法,他說:「公宅的居住年限界定出來我想是有必要的,讓這個資源有更多的流動,使原來住在這裡的家戶他有更大的動力誘因要去離開這裡。」他更指出在訂定居住年限和適當租金的同時,也需要社工人員介入協助並提供就業機會。安康社區轉型為興隆公宅,對社會發展有所助益,但在轉型的過程中,也須更謹慎審視原居民的負擔能力並作好配套措施,才能真正協助安康居民往前邁進、脫離貧困生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