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4十一】不意外? 聯合國氣候大會敲定巴黎協定細則 部分條文保留再議
疲憊的談判代表們總算達成大部分的共識,例如國家對減碳成果的量測、申報與驗證(MRV)機制。遭到擱置並延至明年處理的則有碳交易市場機制,以及國家如何提高現有的減碳承諾,因為依照現階段的減碳目標,暖化結果將是災難性的,也就是較工業革命前升溫3°C。
攸關巴黎協定如何落實的條文,終於在卡托維茲氣候大會(COP24)的延長賽上敲定。16日凌晨12點33分,較原訂14日結束的日程延後了一天,在各國代表的熬夜奮戰下宣告通過大部分「巴黎協定工作計畫」(俗稱規則書,PAWP)的內容,並產出「卡托維茲文件」(Katowice Package)。 「卡托維茲文件」大致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部分議題因未獲共識而遭到擱置,留待明年再討論。國際環團普遍對此表示失望,不過長期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卻持比較中立的看法,他指出,這次的任務就是完成規則書,原本就不預期有特別的突破。
意見分歧 巴西爭碳交易機制 土耳其想列開發中國家
氣候大會進入延長賽儘管屬稀鬆平常,但今年的會議攸關巴黎協定如何執行,涉及碳交易市場等實務面的重要議題,協商過程幾經波折,光是15日的下午,開會時間就改了四次,讓一旁的媒體與環團捏了把冷汗。 英國衛報報導,談判的最後衝刺階段有幾次焦點爭論,其中之一是針對碳交易市場機制,經由國家的減碳成果或是碳匯——例如可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讓國家取得碳權。擁有大片熱帶雨林的巴西,就順勢提出對自身有利的文字修訂。不過,這可能導致碳權的「重複計算排放」(double counting),甚至危及整個交易系統的信用,其他國家並不贊成巴西的提議。這一難題也因此擱置,排入明年度的議程。 除了巴西,另一個爭論則聚焦在土耳其。土耳其想要脫離已開發國家的行列,改以開發中國家自居。在聯合國氣候談判中,土耳其自1992年起就名列工業化已開發國家,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報導,土耳其此舉是為了取得開發中國家更為豐厚的氣候資金。 直到16日凌晨,疲憊的談判代表們總算達成大部分的共識,例如國家對減碳成果的量測、申報與驗證(MRV)機制。遭到擱置並延至明年處理的則有碳交易市場機制,以及國家如何提高現有的減碳承諾,因為依照現階段的減碳目標,暖化結果將是災難性的,也就是較工業革命前升溫3°C。
1.5°C未列入目標 科學報告僅獲「誌謝」
外界最關心的莫過於各國做的減碳功夫到底夠不夠,特別是大會結論並沒有納入今年10月國際權威氣候科學組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科學家在這份報告中警告升溫1.5°C的嚴重後果,包含大量珊瑚礁死亡、更頻繁的乾旱與洪水,以及多國糧食作物產量銳減。
英國衛報報導,在美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聯手阻撓下,與會代表達成妥協,對於IPCC特別報告僅表示「誌謝」(appreciation and gratitude),也沒有對報告結論加以說明。 林子倫則認為,2007年IPCC的AR4報告僅被列入附註,這次將IPCC報告的感謝納入本文,還是別具意義。 然而,包括歐盟在內的一票已開發國家,甚至是最窮困、最暴露於氣候風險的開發中國家,都承諾將以IPCC建議的暖化1.5°C以下為目標努力。
「人權」不見了 規則書與巴黎協定不一致 環團表失望
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惋惜表示,「經歷了今年的氣候災難,再加上科學家的鄭重警告,大會承諾的應遠遠不止於此。各國政府再一次讓人民失望,其忽視科學、忽視弱勢的態度一如既往。」她評論道:「從道德上來說,這樣的結果完全無法讓人接受。」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英國分部氣候變遷主管雷門金(Gareth Redmond-King)也認為做得還不夠,「不可否認有些好的結果,但我們的確可以做得更多。地球目前處於氣候變遷的緊急時刻,但部分領導人偏好否認事實。」 「我們對於談判的結果深感失望」,國際環境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CIEL)資深律師列儂(Erika Lennon)說:「簡言之,COP24的結果與巴黎協定並不相符」。 他表示,巴黎協定承諾在氣候行動中做到保護,尊重人權。但是,就在談判的最後幾個小時,論及碳市場時,連唯一提到人權的部份也被拿掉了。「這份規則書嚴重缺乏巴黎協定裡要求以人出發,以人權為基礎的準則。各國代表必須記住,當他們履行巴黎協定的承諾時、推動氣候行動時,一定要尊重人權並確保公平。」 「 IPCC報告明確指出,尊重人權和強有力的公眾參與是有效氣候行動的先決條件」,國際環境法中心資深律師杜伊克(Sébastien Duyck)說。他表示,這些參加COP24的國家大多沒有採納這個建議,COP大會本身也讓參與談判各利害關係人的角色和價值蒙上陰影。
國內學者:預料中的結果 應加強透明度與公正轉型
林子倫表示,相較於2007年IPCC公布第四次評估報告(AR4)時,各國氣候談判代表表現出的保留、抗拒、否定相比,這次的進展已相對順利。 這次最明顯的規範在透明度(transparency),這是由美國堅持的MRV框架(measurable, reportable and verifiable,可量測、可申報與可驗證)所衍伸的。減量與資金都要做到透明,也需要外部的檢核機制,不過,大會同意給予開發中國家多一點彈性。 根據「卡托維茲文件」,所有締約國都要計算它們的自主減碳承諾(NDC)的進程,每兩年交出一份符合透明度規則的報告。 至於外界對碳交易進度感到失望,林子倫認為,目前在歐盟、中、日等地已經開始有區域性或試驗性的碳市場,這原本就是需要長時間規劃的項目,無法達成結論也在意料之中。 此外,在財務上也有令人振奮的進展。德國和挪威承諾將加倍「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的資助,用以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世界銀行則宣布加碼2021年後的氣候行動計畫到2000億美元;用於緩解暖化衝擊的氣候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也獲得1億2900萬美元的挹注。 問及正值各國都在討論碳交易、能源稅之際,法國抗議燃油稅而引發的「黃背心運動」是否會影響各國減碳進程? 林子倫認為,黃背心事件並非特例,國內也曾因大卡車與二行程機車汰換引發抗議。這些事件提醒力拼減碳或能源轉型的國家,轉型不只是能源的轉變,也是社會的轉型。過程可能對不同群體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政府必須更細緻地思考社會的公平正義。
還未跨越的外交藩籬 放下分歧展望2030年
環境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瓦斯科(David Waskow)表示,最終的版本「給各國落實巴黎協定打下良好基礎」。他補充道:「現在,各國要做的事就是回家寫作業,再加碼減碳承諾。」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對於達成共識表示讚揚,但也認為還可以做得更多。「規則書只是最基本的,接下來還有待國際社會凝聚更高的企圖心。」他表示,「科學家在報告中建議,對抗氣候變遷需要高度的企圖心;從現在起,我將優先考慮這五件事:企圖心、企圖心、企圖心、企圖心、企圖心。」 2019年在智利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5)將繼續完成今年規則書擱置的題目,然而更有挑戰性的是2020年的會議,屆時各國將面臨現階段減碳目標的「死線」,同時針對2030年提交新的減碳目標。目前英國和義大利都在爭取2020年的主辦權。不過面對今年談判的分歧性,2020年的氣候變遷大會主辦國恐怕還有一段路要走。 ※ 本系列與環境資訊協會合作刊登 >更多COP24系列文章<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