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復健達人 開創中風復健新里程

2018/12/12 20:00
4,539次瀏覽 ・ 7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劉德苓、林妤瑄/桃園市報導】你用過手機付帳,也用過智慧型手錶來解決生活中的大小事,其實這些電子產品不止如此,壢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運用所長,透過與中央大學合作,設計「復健達人」應用程式,為中風病人量身打造復健療程。

異業合作 醫師跨足科技領域

任職於桃園市平鎮區壢新醫院的陳右緯醫師,大學畢業後便投入於神經內科醫療領域,至今已二十三年。鑒於近年來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中風患者逐年增加,提高了復健的頻率與需求。意識到高科技近年的發展,陳右緯與中央大學產學合作,開發了中風患者復健用的輔助應用程式 — — 「復健達人」。

照片

壢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與穿戴型裝置手錶。 攝影/林妤瑄

陳右緯說:「因為看診時間不長,為了讓病人回到家中能夠更加了解醫囑以及治療療程,希望能夠解決病人與醫生之間溝通不順暢的問題,同時提供病人諮詢管道,運用隨身隨時的概念,將此應用程式設計與電子穿戴型裝置與智慧型手機可以共同連動。」他強烈地希望藉由醫療與電子產品的結合,為中風復健帶來新的可能性。

復健不再難熬

「復健達人」配合穿戴型裝置監測,配合內建的教學指引,例如側抬腿、屈伸等,可以讓病人在家中進行簡單的復健動作。病人做完療程後,能夠迅速將數據和紀錄存檔,藉由網路傳回後台控制端,使醫生和復健師能夠迅速、隨時把握狀況,在回診時能夠更確實、有效率地下判斷。

病人申請帳號後,配合醫生與復健治療師的指示,選擇動作與次數,便可開始復健。藉由穿戴式裝置或手機內皆有的三種加速器的感知器,劃分出XYZ軸座標,能夠精準測量出病人動作的正確與否,經過儀器判定此次復健動作是否達標。藉由網路,儲存在手機或手錶的資料可以傳至後台伺服器,如同網頁的瀏覽紀錄皆會被伺服器記錄下來。配合病人的帳號,便可統整復健數據,供醫生、復健治療師調閱資料外,病人也可透過留存的紀錄了解自己的復健歷史。

照片

「復健達人」後台伺服器運作示意圖。 攝影/林妤瑄

因為軟體需要多次測試,陳右緯與復健師以及製作團隊不斷重複復健動作,檢測並統計XYZ軸的座標,用來當作系統判定使用者動作的標準。他提到,比起提出計畫以及設計APP的內容或畫面,這個過程更加枯燥乏味,不僅要持續製作用來統計的大量範本,修正數據。又因為當作範本的復健師與病人年齡不一,在臨床試驗時,發現病人能做到的動作座標值與既定資料有一定的差距,必須不斷調整。直到所有動作能夠被監測並具有復健療效,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參與「復健達人」臨床試驗的職能治療師江昇樺說,無論是對病人與家屬來說,長期到醫院來做復健都是一個很枯燥的過程,不僅會產生厭倦感,沒有耐心便很難堅持下去,治療成效不高。因為APP內建生動的教學圖解與影片,讓使用者在復健的過程相較過去參與度更高,也更願意堅持下去。

照片

面露笑容的壢新醫院職能治療師江昇樺。 攝影/林妤瑄

瓶頸與困難 程式的侷限性

穿戴型裝置的作業系統比起手機平台更難達到統一,同樣的軟體無法在多種的穿戴型裝置內使用。為了配合屬性較單一的穿戴型裝置,陳右緯與設計團隊選擇Pebble公司的智能手錶作為搭載目標,每一隻智慧型手錶都可以有外插的配套插件,只要編寫應用插件,APP就可以與手錶配合使用。經實測後,在各方面表現都相當亮眼。然而不幸的是,Pebble公司於二〇一六年被併購,同時停止生產、更新智慧型手錶,造成手錶系統無法繼續更新。雖然解決方法仍有待商議,不過應用程式目前維持原狀,並且在安卓平台持續更新,但「復健達人」的未來發展仍備受限制。

此外,由於使用「復健達人」的族群大多年紀較長,僅靠一兩次的示範,無法讓病人與陪同家屬快速學習吸收,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時間來教導,對使用者與教導者來說都是一大負擔。江昇樺說,即使經過三個月的教導與陪伴,仍有病人無法順利熟悉介面,需要依情況調整教導時長。

臨床試驗的意外之喜

「曾有個病人參與我們臨床的試驗,他非常認真,每天有都有上傳資料。經過穿戴式裝置聯網的方式,我們可以從後台監測每天病人每個部分活動的情形。」陳右緯説。有一天,醫療團隊發現該病人沒有新的活動資料,怕有意外發生,團隊立刻致電詢問,才發現原來是一直陪伴、叮嚀病人的家屬今日正好出國,病人才會忘記「做作業」,病人非常驚訝,原來醫生都會關注他們的情況,像老師一樣每日檢查「作業」,倍感溫馨。

一次無心的舉動,讓陳右緯發現,「復健達人」不只是單純的復健程式,也能夠成為照顧病人的管家,建立新型的醫病關係,聯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醫療型應用程式未來應該能夠有更多的使用方向,配合不同需求,結合不同病症,例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創造更有意義、對社會有幫助的運用成果。

照片

壢新醫院的復健中心,提供各式復健療程。 攝影/林妤瑄

創造更好的醫療環境

陳右緯表示,目前他有計畫開發其他醫學用的新型應用科技,不僅只將眼光放在治療復健上。他認為將科技結合醫療是未來趨勢,對醫生來說,科技的輔助不但能夠減少誤判,未來也許能夠預測病因,更甚能提前預防病症發生,減少遺憾和以及醫療資源浪費。

「現在資訊傳播快速,我們一直想要利用媒體傳播正確且新穎的醫療資訊,讓更多的人知道。」陳右緯曾參與過網路媒體報導,也曾上過電視分享醫學常識,未來他想繼續運用媒體管道,推廣正確的醫療常識和相關議題,不只希望大眾能不被錯誤資訊影響,也盼望身在醫療第一線的醫護、醫療專業人員能夠更廣泛的接觸業界的新資訊,不斷更新自己知識儲備,提身能力外,也為醫療業界佈下革新的基石。

採訪側記

原本對醫療相關的題材與事件並沒有太過深入的了解,經過這次的訪問,意外地知道了醫生、護理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俗話說醫者父母心,醫療專員經過長期的療程,藉著陪伴,漸漸地與患者培養出感情,使人與人的關係漸漸地靠攏在一起,我們覺得相當溫馨,同時真切感受到醫療人員的辛苦與其負責任的態度。

延伸閱讀

蜂巢社區復健中心 以生活訓練取代醫療

你開放我使用 應用APP面面觀

專業接軌 高醫創App服務長者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