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幻說《河圖》與《洛書》(一)銀髮游藝

文字-A A +A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鮮為人知的訊息廣為傳播。這裡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從2018 幻遊樂解《尊德義》系列文章,我嘗試開始學習做一個稱職的主編和導讀人,但是銀髮游藝在該系列文章最後一則,於今年四月底結束,到現在有半年時間:

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十)銀髮游藝 2018.04.24 15:41

https://www.peopo.org/news/364529

而這次幻說《河圖》與《洛書》將分為三篇連載。銀髮游藝承繼了他對生命科學的專研,退休後轉到對自己生命型態的探索,拼出生家性命去搏鬥,他的生理現象異於常人,無法用現代醫學來解釋,同時他也從古籍繼而到考古竹簡、錦帛的專研,但是他由於非科班出身,都是用不確定的方式下標題,期待可能有意義的對話,去激發出更多的火花,這次的標題是『幻說。。。』,半年前是『幻遊樂解。。。』,對他而言,這是他一生的命定志業,而生命科學的職場生涯,是為著這個志業的鋪承。人生何所求,能對自己、對世界,對遠古有更多的接觸,也許哪天古代聖賢跨越時空,來與之對話,將是多麼有趣的事情啊!我看著銀髮游藝退休十一年,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對其的研究精神,與古人神交的心靈馳乘,真是羨慕至極,不過人各有任務,就讓大家各自努力,做好上蒼給我們的任務,以不愧空走一趟人間。。。

銀髮游藝繼開始古簡《尊德義》後,開始對易經專研,最終選擇從《河圖》與《洛書》開始切入。從開始兩段,對河圖洛書的由來有了一個清楚的交代,看來南宋大學者朱熹引據《易經‧繫辭傳》提出了與北宋劉牧對《河圖》與《洛書》與九宮圖、五行生成圖完全不同的說法,而成為南宋以來的通用理論,這確定了引經據典,確實更能取信於人。而上世紀考古出土戰國時期的殘存《周易》,今、古版本差異不大,由此間接指出古代用六十四卦乃至八卦的方式,來表達萬事萬物存在的種種性態確實可信。

對於出現於周代早期,及上溯至商代的數字卦,表明數字卦與陰陽畫卦間顯然顯然有密切的關連性,這使得兩者可能互生的事實,這是不是提示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數字來表示,就像我們現在的資訊,不就是0與1兩者的千變萬化,而卦象也是一直線與一斷線的組合同理?

這則文章讓我愛不釋手,一直追下去,但是礙於好奇寶寶的外籍幫手僅來八天,連聘僱許可文件,都還沒下來,就自求離去,讓我現在在沒有固定幫手的窘境下苦撐,昨天接續的看護工來了就走,認為工作太過繁重,結果是我一人接下來。。。所以沒有心思作導讀,請自行參看,相信您會與我有同樣被鉤動對古代文化智慧結晶的讚嘆與景仰。。。

好奇寶寶的奉親手札專欄,記載著六年來照顧中風老媽的點滴心得分享,也是哪天我如果失智,還可以回顧以往,不至於一片空白,而照顧老媽的點滴,是我很重要的生命記憶,值得一生珍藏。。。

好奇寶寶 所有的奉親手札 最新報導

https://www.peopo.org/list/post/19812/1494/all

*******************************

幻說《河圖》與《洛書》(一) 銀髮游藝

略為熟知《易經》(此處泛指《連山易》,《歸藏易》以及《周易》)的人都知道,「河圖」與「洛書」是產生八卦及《易經》的兩大支柱。而它們的出現,在文獻中記載的傳說紀錄,最早可以上推至被尊為上古人文始祖,三皇之一的伏羲時代。但是,此二者是否同時出現,抑或不同時代個別出現並沒有一致的說法。同時,儘管從目前存有最早期經典如《尚書》,到傳說是孔子所作的《易經‧繫辭傳》等,雖然都有論及「河圖」、「洛書」的片段,但整體來說,在宋朝之前都只及於文字記述。一直要到道家一代宗師五代末宋朝初的陳摶出現,才提出了「太極」、「河圖」、「洛書」的圖案。

陳摶提出的「龍圖易」,隨後被北宋的劉牧分為「河圖」「洛書」兩種圖式:將九宮圖稱為「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為「洛書」。而南宋大學者朱熹則根據《易經‧繫辭傳》論及的相關內容,支持其弟子蔡元定的學說,將九宮圖稱之為「洛書」,五行生成圖稱之為「河圖」。並將之記於《周易本義》卷首,確立了「圖十書九」的說法並成為南宋以來之通用理論(請參看圖一)。

 

這樣的歷史背景,不禁使人懷疑在陳摶之前,即便如歷史所載最早原版「河圖」與「洛書」仍然存在於周代王室之內,直到周幽王時(公元前771年)為犬戎攻破豐、鎬兩京而遺失後,竟然可以在民間潛藏約一千五百年而不見於世。也因此無從想像,如古書所載:『聖人則之』,是如何將之有效運用於治世而惠及萬民。這個疑惑的答案,卻在上世紀末以來,諸多考古學者辛勤地所發掘出簡、帛文獻中露出了曙光。

首先是戰國時期的殘存《周易》,顯示出今、古版本差異不大,由此間接指出古代用六十四卦乃至八卦的方式,來表達萬事萬物存在的種種性態確實可信。進一步的,對於出現於周代早期,乃至可以上溯至商代的數字卦(《萬物皆有數:數字卦與先秦易筮研究》王化平,周燕著-人民出版社)研究的結果,表明數字卦與陰陽畫卦間顯然顯然有密切的關連性,這使得兩者可能互生的事實,直接上推至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相距宋代已達兩千餘年)。這樣一來,以蘊含於數字排列為顯像的宋代版「河圖」及「洛書」,可能來自於亙古伏羲時期的期望,似乎不為霧裡煙花。特別是存在於年代約屬於戰國時期的《清華簡上‧筮法》一文中,對日、月旋轉的說明,更使得「河圖」、「洛書」是否在其創出時代的當時,便具有實用價值,並由此產生哲學性對宇宙生成做出解釋思維的可能性值得深入探索。

為了釐清「河圖」、「洛書」圖象背後潛藏的真實涵義,及其可能連結自然現象與人為圖象、數字的思想脈絡,讀者因此有必要先約略了解伏羲時代的人們可能的生活狀態,以及古代的華夏先祖們可能如何的表達他們的思維方式。前者,可以從歷史傳說,以及近代考古資料獲得一個概貌;而後者則可藉由先秦文字符號的使用乃至甲骨契文的表現略知一、二。分述如下:

讀者如果翻查國語辭典,在「伏羲」一詞下就可以看到簡要的解釋:『…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漁畜牧,始畫八卦,造書契。』既然是「教民佃漁畜牧」,那顯然是一個游獵、畜牧為主,輔以簡易的種植耕作社會。在那樣的環境下,令人好奇:發明的八卦會有甚麼用處呢?另外,在眾多古代典籍中,都尊稱他是三皇之一。其實,長久以來三皇各有不同的組合說法,但無論如何變動,伏羲與神農是共同不變的人物。引人深思的是,神農又稱為土神,或稱五穀神,他嚐百草、辨藥物是人人熟知的傳說。據《禮記‧月令》所寫:『土神稱神農者,以其主于稼穡。』由此來看,由伏羲到神農正是先民從游獵畜牧轉化進入農業社會的過程。

另一面,從考古學者在古代遺存的蓄積穀物來看,因人類耕作發生的「穀物馴化」過程是一個長達千年以上的變化。(「穀物馴化」粗略地說,是指自然野生穀物,因人類將之採集、栽作而發生基因突變,終之使其果實發生兩大性狀的改變:果實變大並不易落果。)顯示人類從偶然的,成果為不具可預測性的隨意栽作植物,轉換到有系統甚至有效率地進入農耕社會,應該是一個逐漸擴散的社會行為。而這個過程,必然與人類對所處世界透過世代交替,所累積經驗性能被加以操作的理解知識系統有密切關聯,

雖然目前不清楚與伏羲、神農存在可能相近的仰韶文化時期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 人們的主要農糧是以粟為主還是以黍為主?目前的證據表明,中國北方最早被驯化的是黍(《中國史前農業起源演化研究新方法與新進展 》-吕厚远, SCIENTIA SINICA Terrae 48(2), 181-199(2018);  10.1360/N072017-00297 ),而主體是周朝文化的《詩經》裏,經常提到的便是這種作物。且中國很可能是黍子的起源區, 其起源中心或許位于黄土高原。對古代生活遺址內這些遺存食物的檢視、探索的結果,暗示我們黃河中、上游便是古代華夏重要農業社會開展的區域之一。而且,從現代的知識系統反觀農業社會的有效開展,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便是要能有效掌握自然天時的變化規律--這樣才能適時栽種,也就是古時候所說的:「不失農時」。

筆者於是大膽臆想:「河圖」是伏羲運用當時已經長期累積對太陽運行變化所得知識,最終利用圭表運作,以及日晷計時紀錄所做的簡要合併圖。並由此產生最早的哲學解釋,來說明自然界背後運作的規律:陰、陽互動。進一步的有效利用圭表與日晷對自然天時長時間的觀測結果,伏羲因此開始能夠預測,前一年採摘收藏的種仔能夠在次一年適時正確播栽,這樣就形成了「河圖」以日、年相對變動,廣泛結合自然界對應的遷移現象,具有實用性質的原始年曆。由是開啟真正、初步有效率的農耕作業,因而加速考古學上觀察到的穀物作物的馴化進程。而到了神農氏時代,初步成形的農耕社會已經進一步到了講究利用火耕施肥的階段了(火耕:焚燒農地上的植被,利用其灰燼作為耕作植物的營養肥)。

「河圖」真的有可能是匯聚不同概念組合而成圖像嗎?           

我們可以從現代華人社會利用文字組合的方式,以及從秦代以前遺存的青銅禮器,乃至更古老商代卜骨它們留存的符號、圖案尋找答案。

自甲骨契文發現以來,大家都知道漢文字具有的一項特色便是圖像化(象形)。而這個特色的優點之一,便是方便依照心裡想像的不同情狀加以適當組合,產生新的圖象用以傳達訊息。比如:圖二,a是大家熟知現代利用方塊文字易於堆砌的特點表示招財進寶的圖案,圖二,b則是現代藝術家利用圖案做成一方表示瑞麟司沫(墨)的硯台(類比詩、畫互呈的另一形式)。現代這種將已知的概念用不同元素重新組合表達的方式,在金文使用時代已然存在。圖二,c便是商代青銅禮器《父丁樽》上表達整個家(氏)族(旗形符號),登高(階梯形符號)共同(八字形符號)祭祖敬神(雙手奉酒器符號)的「尊」字。這種以圖像為核心表達概念的漢字形式,由此可知可以一直上推到商代;圖二,d便是商代武丁王的祭師暨后妃婦好墓出土禮器上,既表示墓主人稱號、擁有該禮器,並顯示該主人嬉戲,撫育下一代的文字兼符號圖案。

http://www.calligraphybasic.com/p.asp?l=1&id=25&id2=194

透過這種認識,讀者便能理解,在文字更被視為為神聖,稀少使用如伏羲的世代,圖符或許代表多數人所不知,擁有操控自然現象的知識力量的表達並用以傳承的方式。相對於周代禮器,文字字數普遍較少的商代青銅禮器,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使用可能用來表達氏族擁有特殊權力(能力)的族徽圖案(請參看圖二,d)。因此,用圖符記載、表達與傳遞特殊知識、權力或訊息在更遠古的世代,可能是個普遍的現象。

如果筆者這個判斷是合理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合理解釋「河圖」呢?

(未完待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0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副刊:幻說《河圖》與《洛書》(一)銀髮游藝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5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5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