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碳棄世代三:舊衣搖身一變成「新衣」:「木匠的家再生衣作」巧手改造,把你不穿的牛仔褲變成流行服飾

2018/09/20 16:07
6,10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每一件再生衣皆獨一無二。「我會刻意保留褲子的樣貌,因為那也是一個趣味,」李亞俐興致勃勃地表示,「對客人來說,二手衣原本的印記或使用過的痕跡,就會讓你的衣服跟下一個消費者買的完全不一樣。」

文/社企流-郭潔鈴 核稿編輯/李沂霖、梁元齡  

     當快時尚風行全球、週週推出新品的背後,我們必須付出什麼代價?  

     5 年前,位於孟加拉的成衣工廠轟然倒塌,8 層樓高的建築驟然塌成一層,逾千名工人埋葬於瓦礫堆中,再也無法重見天日,罹難者多是女性與她們的孩子。  

    當工廠倒塌時,裡頭正在生產的服飾,不乏全球知名的快時尚品牌,為時尚界拋下一枚震撼彈。為了將生產成本壓至最低,多間成衣廠擠在一棟原本應作為辦公室的大樓中,工人們與裁縫機高度密集,使大樓終究無法承受過多的重量。  

    關注社會與環境正義議題多年的英國記者 Lucy Siegle 曾說:「快時尚是要付出代價的,在某個國度中,定有一群人默默地犧牲著。(Fast fashion isn't free. Someone, somewhere is paying.)」  

     設計師李亞俐分析,除了人權剝削以外,環境污染、成衣生產過剩,也都是快時尚帶來的負面影響。

 

    人類盲目追逐最新流行服飾的背後,其實需耗費大量的環境資源。根據 2017 年哥本哈根時尚高峰會的報告,2015 年時裝產業消耗近 800 億立方公尺的水資源,產出約 17 億噸的二氧化碳以及 9200 萬噸的廢棄物。  

    然而,用環境代價換來的衣物,並沒有被妥善珍惜。根據遠見雜誌報導,台灣人每分鐘就丟棄 438 件衣服,一年累計產生的衣物垃圾高達 6 萬噸,台灣儼然成了「舊衣墳場」。  

  「這是一個積非成是的世代,」李亞俐語重心長地說。相較大眾「快買快丟」的行為模式,她認為更應將每一件衣服的壽命延至極限,舊衣除了可被修補外,還能再次做為衣物原料,在設計師的巧手下,幻化成新的生命,扭轉被丟棄的命運。

 

(木匠的家再生衣作設計師李亞俐。來源:社企流)
 
不當快時尚設計師,將舊衣拼湊後成新裝
 

   李亞俐於澳洲 Kangan Institute 攻讀服裝設計研究所時,在課堂上接觸到永續時尚的議題,便堅定地踏上了舊衣改造的旅途。  

   「當時老師問說,身為一個設計師,你設計出來的衣服可以被穿多久?有些人說,快時尚頂多兩個禮拜;也有人說,我比較念舊,連媽媽那年代的衣服都還在穿。」  

     從小就喜愛剪裁舊衣的李亞俐當屬後者,她回憶道,「小時候很喜歡剪媽媽的衣服,那時候流行長度到膝蓋的牛仔褲,可是媽媽穿的褲子都是全長的,所以我就把它剪短。」  

    這份改造舊衣的熱情,在李亞俐長大後仍未消散,她於澳洲留學期間積極參加服裝改造比賽,畢業後,李亞俐盼望將留澳經驗帶回家鄉,在台灣落實永續時尚。「在澳洲的經驗,對我的意義很大,我才知道原來裙子破了洞,把它稍微裁掉之後,再拼接另一件上衣,就能變成一件很優雅的洋裝。」  

   回台後,李亞俐加入木匠的家關懷協會(以下簡稱木匠的家)。木匠的家長年回收、整理二手衣,再上架至公益二手店販售,然而快時尚浪潮渲染下,「衣服收得很多、堆得很多,可是賣得很慢。」  

    因此李亞俐便提議從改造公益二手店做起,改善大眾對舊衣又髒又破的印象,之後更進一步成立舊衣改造品牌,使舊衣煥然一新,提高二手衣的價值。

打破又舊又破的形象,翻新二手店讓顧客光臨
 

 「以前的公益二手店,不像現在這樣整齊,比較像倉庫,」李亞俐一邊穿梭於整齊擺放的商品層架之中,一邊述說加入木匠的家後的歷程。  

    過往公益二手店較無系統化的整理,即使二手商品仍完好,依然難以吸引消費者入內。為了使顧客願意主動進入店內接觸二手衣,李亞俐認為首要之務應是整理店面,使舊衣不再像是垃圾,而是可供人選購的商品。  

    李亞俐在木匠的家公益二手店裡,實驗二手時尚快閃店半年後,發現營收一個月最多可達 8 萬元,她盼望進一步發揮服裝設計的專長,不只是被動等待客人走入店內,更要主動出擊。於是,「木匠的家再生衣作」品牌(以下簡稱再生衣作)油然而生,李亞俐將二手衣重新設計,讓舊衣重生為時尚「新衣」,使原本對二手衣敬謝不敏的消費者,也願意拋下成見買單。

牛仔褲搖身一變成再生服飾,耐穿又不退流行
 

 若將再生衣作的服飾一字排開,不難發現清一色都是牛仔布料。再生衣作改造的二手衣多為牛仔褲,原因有二:原料來源穩定、經典不退流行。  

    對於品牌的生產端而言,李亞俐說明,牛仔褲是台灣人最常穿、且捐贈最多的品項之一,木匠的家每年會回收超過一萬包二手衣,當中約有 1/10 為牛仔褲,因此採用牛仔褲作為生產原料將不虞匱乏。  

    對於品牌的銷售端而言,牛仔布料的優勢則在於不分季節或年紀,「夏天有人會穿牛仔裙、牛仔吊帶褲,冬天也有人會穿牛仔外套,」是大眾可接受度較高、且較耐穿的布料選擇。

(木匠的家再生衣作多以牛仔褲做為原料。來源:社企流)
 

 衣物的版型,李亞俐特別選用寬版,不僅為時下年輕人較喜愛的款式,也不受身材變化影響。  

    一件再生衣的誕生,需歷經原料蒐集、繪製設計圖、製作版型、裁剪縫紉等過程。先由木匠的家志工們將二手牛仔褲拆解成一塊塊布料,再按照設計圖由專業打版師剪裁製作打樣,並依照打樣衣量產,完成一件件「再生衣作」。  

     每件再生衣約使用 1 到 3 件牛仔褲重新縫製,且李亞俐特別注重保留二手衣的特質,讓牛仔褲的褲頭成了外套的領子,褲管成了修身的洋裝,使每一件再生衣皆獨一無二。「我會刻意保留褲子的樣貌,因為那也是一個趣味,」李亞俐興致勃勃地表示,「對客人來說,二手衣原本的印記或使用過的痕跡,就會讓你的衣服跟下一個消費者買的完全不一樣。」

 
用品牌溝通,讓永續時尚遍地開花
 

 對於再生衣作而言,最引人注目的時刻,當於 2017 年金鐘獎的星光大道上,主持人黃子佼穿著李亞俐為其量身打造的再生西裝外套,品牌自此大幅躍上媒體版面。挾著名人帶來的關注,再生衣作順勢於 2017 年底在文創商品購物平台 Pinkoi 上架,並接下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的訂單,不到一年已成功銷售出數百件再生作品。  

    因應品牌通路越來越廣,近期之內,李亞俐計劃使生產線轉型,讓供貨更穩定。未來生產流程將先由志工將牛仔褲拆解成布片,再外包給在地婦女,或聾啞協會的專業裁縫師車縫,透過專業化分工提高產能與質量。

(黃子佼於金鐘獎上所穿著的西裝外套,為木匠的家所設計。來源:Eco Chic Maker
 
 除了用獨具特色的設計讓消費者對二手衣改觀,李亞俐也將品牌視為一種溝通渠道,向大眾傳遞永續理念。李亞俐強調,成衣是全球第二大污染的產業,全球氣候異常頻傳的情況都與成衣業息息相關。「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環境越來越怪異的狀態,你可以自己去找到根源,這是廣告不會告訴你的事。」  
 
    在產品文宣和粉絲團經營上,再生衣作把握每一個機會,與消費者溝通永續時尚的知識。於再生衣作線上通路之一的 Story Wear 網站中,更能見到鉅細靡遺的永續時尚消費指南,再生衣作的最新系列也將於近期上架。
 
誠如英國龐克教母 Vivienne Westwood 所說,「買少一點、選好一點、穿久一點!(Buy less, choose well, make it last!)」木匠的家再生衣作提供優質、耐穿並具有資源永續意義的服飾,提供消費者一個落實永續時尚的新選擇。

 「我希望當品牌做出一個形象後,還能引導更多台灣的年輕人,也去做對社會有責任的設計,讓永續時尚遍地開花。」

 

(本專題委託社企流製作刊登)

 

【參考資料】
Pulse of the-Fashion Industry 2017(Global Fashion Agenda)
 
【繼續閱讀】碳棄世代專題
 

--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Google+  Pinterest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