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卑南千年古道

文字-A A +A

國定卑南遺址北方的河階崖邊,發現了一條史前卑南人使用至今的步道、、、、

自從五千多年前一群操著南島語言的人們,懷著祖靈的祝福,乘著北向的洋流,踏上台東附近的土地時,到處森林密佈,野生動物族群豐富,吸引著這群人就此留下。台東平原那時大半仍未浮出海面,舉目四望,寬闊的海灣中,一座小山突出海面。這群人選上了海灣北邊卑南溪右岸的第一河階建立家園,此處背有挺立的卑南山,易守難攻;面對海灣,視線開闊;左臨大河,魚產豐富,水運便利,對四周環境狀況的利用與掌握都極有利。

本文介紹的卑南古道就是在史前卑南人聚落北方的河階崖上,民國六十九年台東新站施工以前的地形圖可以明顯的看出等高線密集的河階崖呈南北走向,左邊的梯形範圍是卑南文化公園位置,右邊就是台東車站的範圍。車站左側地界與河階崖間約十公頃的三角地帶,就是卑南遺址遭鐵路施工破壞及十三次搶救考古的區域。

前往史前卑南古道可循台東車站後方道路北行,經過遺址地表唯一殘存的石柱後,沿左側產業道路爬昇,目前的入口就在道路爬上河階崖的轉彎處。從此入口沿河階崖邊緣北行;這段路已無人行走,目前狀況植被茂盛,林蔭蔽天,黃荊的樹頭,竟然可以大到直徑七十公分;張牙五爪的大叢白飯樹生機旺盛;各種藤蔓懸垂,地面落葉滿徑,三葉橘晶瑩鮮豔的小紅果灑得滿地;撥開倒木繼續前行,竹雞振翅從腳旁草叢拔地飛起,刺竹隨風搖擺摩擦,嘰嘰聲不斷,時空卻已凝結,思緒已飄入了另一個遙遠的空間。回眸間,史前幽靈已擦身而過。
這一條小路長度雖短,其年代卻可能遠達聚落開始成形的五千年前就已成形。我們瞭解卑南溪和卑南文化人的關係非常密切,人類沿著溪邊活動的時期當然與聚落成型時期相同。不論是在河中捕魚、沿溪上行至鹿野溪上游的採石區或北上和其他聚落人民交換物品或謀其他生業,最適當的途徑非沿此河階崖莫屬,蓋因路線就在聚落北側,地勢平緩,沿此河階崖行走展望良好,河中之狀況一目瞭然:全村民眾動員,以多層的大竹筏載運重達五公噸的巨型板岩,村內老小擠在河階崖上看熱鬧的場景彷彿歷歷在目。另一項推測歷史久遠的原因乃沿途隨處可見的史前遺留:陶器碎片和板岩石片,這兩樣東西都是史前人類生活中常見的物件。還有一項理由是路面因為常有人類活動,故而植被較少,當下雨時,地面的逕流,常會沿道路沖蝕,是以年代較久的路面常會形成U形的斷面;這條小路也有這種現象,其U形的斷面最深處達一點五公尺,U形槽外側的瘦陵,全賴植被根系的固結,方能穩定下來,再下去就是河階崖的陡坡了,這樣奇特的斷面現象,也只有歷史悠久的道路可以解釋。滄海桑田五千年,現在這條小路當然不一定是以前的原貌,河水暴漲侵蝕河階崖的情況是自然的法則,但是沿著河階崖活動的人類一直持續下來,卻是肯定的事實。

當卑南溪逐漸向東邊軟弱的利吉層侵蝕遠離此河階之後,聚落逐漸喪失了河運的便利,聚落人口也逐漸離散,終至聚落沉寂為塵土掩埋,僅餘十多座巨型石柱豎立地面,與荒煙漫草同在。卑南遺址聚落雖然離散,但是這條古道卻持續為南來北往的後人利用,是以雖然整個河階全被開墾了之後,這條沿著河階崖的小路卻一直被人自然的使用與保留下來。

這條「古道」敏感的史前遺留,沿途特殊的植被環境、U形的斷面,都值得我們珍視與保存。訪客來此請尊重此地的一切環境,希望有權管理此處的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及地方政府單位能尊重這條「古道」的人文價值,千萬別去改造其形貌;更希望此路的價值浮出檯面,能給與適當的保護,約束道旁的農戶不要將路旁的「雜木」砍除,使此條可能是台灣僅見的千年「古道」能為後人所徜徉懷想。

  圖一河階地形圖

圖二U形斷面的卑南古道                                        

   圖三道旁藤蔓懸垂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9.04.14

小草

加入時間: 2009.04.14
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尚無內容。

史前卑南千年古道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4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4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