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打破塑膠袋污染迷思 北商大學生推環保新觀念

2018/07/29 16:20
3,464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政大之聲記者簡毅慧的專題報導】

  2018年1月,行政院推出的限塑政策正式上路,規定全台業者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許多業者看準無痕商機,推出環保餐具、環保提袋等商品,引發民眾搶購熱潮。然而,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商業設計管理系的學生卻以塑膠的「塑」為諧音,將他們的畢業專題命名為「不塑我的錯」,他們在專題中回應限塑政策、提出大眾對塑膠袋的各種迷思,此展覽在5月25號到5月28號於台北世貿一館的新一代設計展展出。

  主辦團隊觀察到限塑政策的實施並沒有提升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率,團隊實習生蕭泯延指出:「我們會覺得說不是塑膠本身的錯,應該是人類要在正確的使用方式下去使用塑膠。」於是他們搜集國內外的新聞報導,並在環保署、衛生署的政府網站中查證,在歸納出十三種迷思後將資訊印在塑膠袋上展出。團隊的行銷主任梁祐翔說明:「我們希望塑膠袋不再只是一個裝東西的容器,而是它上面有一些生活化的資訊可以傳遞給大家來使用。」他強調團隊採用焚燒後不會產生有毒物質的PE塑膠袋,並用大豆油墨手工絹印,相較其他油墨對環境的負擔較小。

  在主辦團隊推出的十三種迷思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超商用來取代塑膠袋的不織布網袋,這讓民眾產生不織布網袋比較環保的迷思。然而主辦團隊在他們的文宣品「P報」中指出,不織布網袋其實也是塑膠製品,而且網袋的製造成本比塑膠袋高,多數民眾往往使用一次後就丟棄,不但沒有減少塑膠產量,反而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海洋廢棄物專案執行陳姿蓉也認同這項概念。由於政府對塑膠袋的定義有限,不織布網袋並沒有被納入限塑政策的範圍,陳姿蓉坦言:「的確變成說它是用塑膠做成的,然後它的樣貌或型態也不太容易讓民眾重複使用,那它變成是在限塑政策中我們覺得滿大的問題。」不過她也指出P報中的其他迷思並非完全正確,例如主辦團隊試圖向民眾傳達「塑膠袋可以回收」的概念,然而事實上,當塑膠袋被擠壓變形後,回收業者很難辨識其塑膠種類,也不願耗費時間和人力成本去分類回收,塑膠袋就會進入焚燒廠焚燒。因此陳姿蓉認為,即使塑膠袋理論上可以回收,但其回收比例仍然有待商榷。

  此外,文宣品的印製也引來許多爭議,部分網友認為這是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與主辦團隊的理念背道而馳。對此蕭泯延回應,專題的目的並非找出能讓大眾重複使用的載體,而是透過設計和資訊的傳播重塑民眾的環保概念。參展民眾朱小姐也認為其概念的呈現方式相當特別:「他們那些塑膠袋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圖示,就是不像一般那種台北市的垃圾袋太制式化。」而主辦團隊的指導老師林育如進一步分析:「在過去視傳背景的同學多數都是做海報來去做宣導,其實那樣宣傳的效益並不是很大,那因為他們這次做畢業專題可以把這些設計更活用在不同的載體運用上面。」在製作專題的過程中,林育如希望學生能顧及宣傳媒介和載體多元的重要性,以提升議題的影響力。

  而陳姿蓉也表示:「這些作品中我覺得不見得完全百分之百推崇或全對,但學生可能用另外一個形式去觸及到另一個族群,它的一些觀念是可以讓民眾有一些新的想法的。」限塑政策的目的是鼓勵民眾重複使用塑膠袋,以降低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主辦團隊希望藉此讓民眾重新認識環保議題,而他們也期望校園所在的桃園市政府未來能以「不塑我的錯」塑膠袋為原型推出類似的專用垃圾袋,讓更多民眾能觸及正確的環保資訊。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