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高頭蝠
高頭蝠有著黃褐色圓滾滾的身體,因為後頭部隆起而得其名。每年四、五月天氣轉暖,台灣從北到南,甚至離島的金門,都有牠們的蹤跡。在嘉義縣和順國小、港口社區、四股社區,特定幾棵華盛頓椰子或蒲葵樹葉上,棲息著高頭蝠,有如結實纍纍的奇異果互相依偎。
熱愛生態攝影的張文良校長,擔任和順國小校長三年,第一次在校園旁的華盛頓椰子上看見高頭蝠。
白天棲息在十幾公尺高的棕櫚樹上,枯黃下垂的葉叢中層層疊疊,在高度與顏色的保護下,顯得格外隱密而難以發現。
與一般蝙蝠晝伏夜出的習性相同,白天在華盛頓椰子上休憩,不時發出高頻的吱吱叫聲,像說夢話,又像是為了睡覺位置在爭吵。
拍攝這天日落的時間是6點47分,很準時地在這時候飛出第一隻高頭蝠,接著像排隊似地一隻隻飛出,開始牠們一整晚的覓食。
因為高頭蝠的出現,張校長開始留意其他地方棕櫚樹上的小小身影,他發現在距離十一公里外的義竹國中校園裡,近二十棵大王椰子樹中的一棵,竟也出現了數隻高頭蝠棲息。
東石鄉是蚵仔的故鄉,候鳥過冬的鰲鼓濕地也在境內,位於東石鄉港口村的港口社區,則有每逢夏天必來訪的高頭蝠,最高峰期曾來到2000隻的數量,相當可觀。
高頭蝠以蚊子、飛蛾等小型昆蟲為主食,一個晚上的覓食,可以吃進上千隻蚊子,可說是控制農業蟲害的好幫手,不過高頭蝠的排遺,長久棲息下來,累積數量多且臭,是其缺點。
多年來,高頭蝠的回訪,對居民而言,就像見到老朋友一般,牠們在社區裡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每胎一至二隻,高頭蝠媽媽會背著小孩,直到一個月後牠們長大如成體為止。七月中瑪莉亞颱風雖過門不入,帶來的強風卻也造成高頭蝠的傷亡,居民見到被吹落的成體或幼體高頭蝠,也會想辦法幫助牠們回到樹上。
距離港口社區約2.5公里的四股社區,高頭蝠最多時有1800隻,僅次於港口社區,棲息處最為人所知的,位在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正門口左側一棵高聳的華盛頓椰子上。
為了宣導關於高頭蝠的正確知識,館方每逢暑假的週末,有解說員在現場架設高倍數望遠鏡,供民眾觀看。
在鰲鼓村居住了六十多年的資深解說員蔡金露,熱心地為民眾做高頭蝠的介紹說明。
高頭蝠的生命既堅毅又脆弱,除了環境、氣候、生物鏈的物競天擇,誤食吃了農藥的蟲、人類設網濫捕濫捉、棲息植物任意砍伐等,都可能讓牠們失去寶貴性命,因此,應從小培養對蝙蝠的正確知識,並營造高頭蝠的友善環境,一起珍惜高頭蝠帶來的驚喜與感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