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分享一堂有趣又有效的媒體實踐課程

2007/07/20 11:59
3,01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媒體學習,與其老師說得口沫橫飛,不如讓學生實地「體驗」,如何才是有用的教學?這裡提供效果十分顯著的經驗談。


張麗華老師為20062007年「公視媒體教育種子師資培訓營」所邀請的講師,特邀稿分享媒體創意教學經驗。

      媒體學習,與其老師說得口沫橫飛,不如讓學生實地「體驗」,如何才是有用的教學?這裡提供效果十分顯著的經驗談。
我們每天所接觸的媒體,是一個蘊含多元訊息的潘朵拉之盒,不經過一番學習與教育,很容易便被五光十色、充滿扭曲的訊息所誤導。所以,引導學生正確解讀媒介訊息,使學生具備更多元的思考與判斷的角度,來省思媒體與自己的關係,是多麼重要!

設計議題讓學生參與

      教學經驗中,體驗學習,最能內化。想到學校的公共藝術,是每一個學生投入規劃製作的,因此以「公共藝術何處來新聞追追追」為議題,讓全體學生分組,各組命一個報紙名稱,扮演新聞記者、攝影記者,親身參與,學生絕對有興趣。

      一上課,馬上召開記者會,邀請參與這項工作的老師、義工和學生代表出席。首先展示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和當初施作情況的照片;指導的老師、幫忙燒陶的義工媽媽、創作的學生代表發表看法。攝影記者穿梭在會場,閃光燈此起彼落,最後開放小記者發問,現場反應熱烈。

    接著,老師講解新聞的製作流程,讓學生認識新聞,如何成為一則新聞?新聞的價值性?以及用倒三角形,5W的方式來寫作新聞,並提醒新聞事實的重要性。要求各組交一則新聞稿,含照片和文字進行美編,包括新聞標題、新聞稿、新聞圖片、圖片說明。大家開始討論撰寫,最後各組秀出新聞稿。

落實教學後驗收成果

    「小象報」這組只說明老師帶著學生作公共藝術,照片沒有圖說,並且把參加記者會的記者名稱都寫出來了,反而忘了新聞的主角是誰?尤其攝影記者更是不該被拍進去。

    「Y世代報」號稱獨家報導,這組攝影記者沒帶相機,借用別組的照片,發現和別組雷同,一獨兩家,那能算是獨家報導?

    「蘋果西打報」的標題是:「公共藝術創作自己來」。這一組很不錯,小朋友發現, Who誰是主角或誰參加?What事件內容,發生何事?When時間,何時發生?Where地點,哪裡發生的?Why為何,事件原因?老師所提示撰寫新聞報導的五個W要件,寫出了四個,也是最接近真實報導的一組,唯一的小小缺失是日期,不該寫成今天下午召開記者會。

透過體驗內化成能力

      這次記者會,學生從體驗中瞭解,都是參加同一場記者會,但是各組所呈現出來的內容卻完全不一樣,因為新聞是由人製作出來的,新聞記者往往會因為採訪時候的觀點、角度、蒐集資料的能力,產生報導上的差異!同一新聞可能會經過不同的解讀方式產生不同的效果,甚至會有錯誤的報導,錯誤的圖片,或者講解不夠清楚的情形產生。

      這樣的課程,提供瞭解。學習,一定是老師口沫橫飛知識性的傳授嗎?如果老師的角色僅是規劃者、情境提供者,讓學生透過體驗,拋出問題,使其自我學習,再參與團隊討論,著重問題思考、解決、發表與作品產生,豈不是更能內化、理解,成為學生真正的能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